本书由“理论探讨”“时代声音”“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四个栏目构成。 “理论探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为主线,主要围绕经典作家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主义者对于理论问题的研究展开。从经典作家的理论研究中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实质。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演进及基本思想的研究中,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吸收和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比较鉴别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时代声音”以马
马克思辩证批判正义观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基于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把人类解放的正义理想转变为一种现实运动。在阶级社会,从属于意识形态法权范畴的正义,内在地指向支配私有财产的统治阶级,最多只能在不彻底的政治革命中追求形式正义,实现人的政治解放;而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文明的真正开端,标志着人类社会由扬弃私有财产为中介的外在否定阶段进入自我否定状态,在共同占有财产的意义上实现人类社会的自我生成与发展,这构成辩证批判正义观的核心内容。本书以马克思的庞大文本、原初语境和内在逻辑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
本书着眼于《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概念, 来思考劳动者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在世间更好地生存下去。从马克思主义出发, 推论出只有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才是人类走向未来的正确之路。本书并非单纯解说马克思的《资本论》, 而是从《资本论》的内容联系到现代社会, 以商品、隶属、剩余价值、原始积累、阶级斗争、共同富裕等为切入点, 思考阶级社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以及如何在当今社会生存等问题。
列宁是第一位把“共产主义”和“道德”现象联系起来,并创造性地提出共产主义道德及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开创者和实践者。本书沿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分析思路,分六章三个部分,从列宁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出发,通过对列宁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系统梳理了列宁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集中阐述了列宁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和路径,深刻分析了列宁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和历史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将列宁共产主义道德教
本书以《资本论》文本为依托展开对生命政治的批判研究,澄清生命政治与《资本论》之间的本质联系,分析西方生命政治的研究缘起、理论发展和当前困境,从生产视域、相对过剩人口、日常生活、原始积累四个维度深入解读了《资本论》文本中的生命政治批判思想,透视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命政治的布展方式及人的生命境况,从而为西方生命政治理论走出困境探寻方向,同时激活《资本论》回应现实问题,促进生命解放、实现美好生活的时代价值。
本书紧紧围绕《资本论》中的正义思想这一理论主线,聚焦于如何破解《资本论》中的“正义悖论”问题,从“《资本论》与正义”问题的学术史前提、正义概念的历史嬗变、马克思的正义观的建构及其政治哲学革命、《资本论》中正义思想的逻辑结构与理论主题、《资本论》中正义思想的特质与旨趣、《资本论》中正义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这六个方面出发,解析了马克思关于正义问题的两条逻辑,界定了总体正义观的基本内涵,凸显了对《资本论》予以政治哲学解读的重要意义。
本书以同济大学的主要专业进行篇章排序,每章编写3-6个联系某个专业的专业实验(或专业设计、专业实习)的马原课堂教学案例,每个案例由案例材料、案例提间、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四部分构成,案例材料为同济大学某个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实验(或专业设计、专业实习)的过程、结果、新发现的文字叙述,案例提间和案例分析为每个专业实验(或专业设计、专业实习)所运用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及每个专业实验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提出劳动力产权实现的概念,但在其理论中却蕴藏着这一方面的丰富思想。本书从逻辑起点、前提条件、关键因素、科学界定等四个维度进行系统阐释,既对西方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回应和批判,也对实现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实现新型合作经济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新观点、新论断。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书从从理论适用性、价值意蕴、政策含义三个方面展现马克思劳动力产权实现思想的当代价值,这为当前我国解决劳动报酬过低、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等提供参考和借
《重读<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一书,全景观地展现了《寻乌调查》与《反对本本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准确理解、全面把握、系统论述了《寻乌调查》与《反对本本主义》的基本内容、显著特点以及贯穿其中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揭示了其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指出《寻乌调查》与《反对本本主义》为调整党的土地革命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提出、运用和初步论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内涵。该书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20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逐渐成熟,并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加强对这一传统的研究,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20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而且更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功能,促进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就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进行了全面、动态、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不仅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进行了概念的厘清和背景研究,而且综合20世纪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与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发展路径,分析了20世纪中国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