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问题直接关系民生福祉,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的非正常现象时有出现,然而,价格非正常波动只是表象,背后隐含的是价格形成机制本身的问题。因此,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基于我国现实国情农情,以农产品差异特性与交易特征等约束条件为前提,在梳理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历史、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分立式结构分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基地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增收,但不同地区和收入组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技能不足,多数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只能局限于强度大、就业面窄的简单劳动,劳动力素质与城市产业多样化和高级化的需要不相适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从事非农工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江西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拓展了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近年来省内从业的比重持续上升。新经济发展对
本教材是在前两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而成的。教材的撰写参照我国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根据中国农业经济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重要问题,以专题的形式分为古代篇、近代篇以及现代篇。其中古代篇分为地理环境与中国农业、土地制度与田制演变、农业税与农民负担、粮食与食物安全、古代的灾荒与救济以及古代重农思想六章;近代篇分为近现代两次工业化、土地与租佃制度、农业税收、近现代农业税赋、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村金融等六章;现代篇分为农地制度变革(19491952)、农业税收制度变革、农食系统的转型、农业合作化和一
宋代乡村在土地制度变革、人地矛盾和政策引导等多重因素下出现了以乡村各级市场发育为标志的商品化趋势,乡村各等民户从事专业和兼业经营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乡村经济与农商社会互动的显著特点是其乡村民户经营方式的改变与分化以及基于乡村各级市场进行的要素交换,而乡村各级市场的发育则为其经营方式分化和要素流通提供了基本平台。宋代乡村经济与农商社会的互动形式对后世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新发现民间契约文书,论述清代以来贵州清水江流域农村地区的土地典交易,分别讨论了典交易的基本概念,典和当、活卖等土地交易形式的异同,典制度产生的原因,典契的基本要素,典交易的基本过程、发生原因,典产的处置机制、回赎率及“出典回佃”式典交易等问题。
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历史表明,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已成为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我国山地丘陵地区有着*特的地形与地貌,因而,如何选择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山地丘陵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选择》在借鉴国内外典型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界定了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内涵,构建了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实现机制模型,研究了国内山地丘陵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并以重庆为典型案例,分析了重庆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基础,研究了重庆典型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实践
如何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合理转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是一项事关城乡统筹发展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本书依据需要层次理论以及新迁移经济理论,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家庭结构需求角度,构造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的系统框架。转移需求层次由低层到高层依次为个人转移需求层、夫妻转移需求层、家庭转移需求层,各层次之间具有层级递进的逻辑关系。此外,本书采用计量模型获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对层级递进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甄别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变化
本书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转型实践,在理论上构建了观察中国农业转型总体性视域,从四个维度理解中国农业转型:一是中国农业要素市场化转型,即从过去对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计划约束到市场化解放的转型;二是中国农业工业化转型,即从过去劳动密集型的内卷化生产经营方式向土地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主产方式的转型;
本书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民工非农就业层次偏低的现实背景出发,以职业分层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等为基础,深入阐释了职业分层、要素配置与农户家庭多维福利之间的关联机理;并借助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种方法对上述理论逻辑进行实证检验;探索农户要素配置行为及结构对农户家庭多维福利的影响,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摩擦加速世界经济格局裂化,国际粮食市场动荡不稳、各国贸易限制措施频出,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我国不仅要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夯实大国粮仓根基,更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保障粮食安全,而东南亚作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尤其不可忽视。随着“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以及“中老铁路”的建设运行,中国(云南)—东南亚跨境合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2022年7月4日举行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七次外长会议重申并强调“共同维护区域粮食安全及产业链安全,加强澜湄合作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