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的批评对象是杂芜的。他没有走学术项目制的、专门化的路子,他一心要的,是从批评对象中挖出可资转换生成的“宝贝”,是想锁住“他年如何举似人”的意外想象。朝军在批评对象里挖到了不少宝贝,更为重要的,是朝军的另一重努力,他将意外想象加诸自身的批评语言,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一个特别的、极富活力的文学意义的生成机制:谜底不在作家那里,谜底也不在市场那里,谜底甚至不在理想的读者或批评家那里,谜底或者意义,永远在不断生成之中。
本书包括“中国网络文学名家论丛·书评特辑”“网络文学与影视学”“西湖论剑”“高峰论坛”“文说往事”“原创速递”六个板块,涉及华语网络文学创作趋势与场域内力量的研究、时下热点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作品和现象、粉丝文化和网络文学现象的新锐评论、华语网络文学界近期颇具影响力的活动等内容。
《新垦地》主要描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新旧势力的交锋。以达维多夫为代表的革命一方和以波洛夫采夫为代表的白卫军,在隆隆谷地区展开较量,经过生死搏斗,白卫军的阴谋最终被粉碎。
本书收录了章太炎先生《国学概论》和《国学略说》两种讲学集。主要内容包括概论;国学的派别(一)经学的派别;国学的派别(二)哲学的派别;国学的派别(三)文学的派别等。《国学概论》对我国传统的经学、哲学、文学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深入浅出,评论精当,又在治学方法中兼及文字学、目录学、地理学等,是一本绝佳的中国传统文化入门读物。《国学略说》是章太炎先生治学心得的结晶,内容详备广博,行文流畅古雅,是研究国学思想演进的重要指导用书。
本书让那些担心自己阅读太慢或理解力低于平均水平的读者相信, 如果你能看懂一份日报, 你没有理由不能阅读和欣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或《简·爱》。作者苏珊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分配时间定期阅读, 如何掌握难懂的论点, 如何对所读的内容做出个人和文学判断, 如何欣赏同一体裁文本之间的共鸣联系。作者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为广大读者写作了《如何阅读西方经典》, 这是的一部指导人们如何进行经典阅读的指南。
本书为著名记者、小说家皮特·哈米尔撰写的城市纪实性历史散文,兼具个人回忆与新闻报道写作特有的客观记述,将纽约的历史一层层展现在读者眼前。整本书以纽约的基石——下城区(曼哈顿)为主要描写对象,围绕建筑、地理标志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群变化描绘城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不仅将目光投向第一批移民在这座金融之都创造的成果,也将笔墨给予那些在现代化大都市中的普通人。同时,还记录了在早期发展中创造出纽约独特文化与精神的知识阶层和艺术家,展现出街区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共同创造了城市的风格和面貌。
这是一部文学评论集。以作家论方式,研讨田耳、鲁敏、葛亮、张忌等晚近六位活跃于文坛的小说家。“风”在大地上代代传唱,若远若近、余音不绝。好的文学研究者当是这样一位“听风者”,以作家作品为媒介,而时代的黄钟大吕,人心的浅吟低唱,皆能声声入耳。作家论是作者个人钟爱的写作方式,仿佛与友人促膝长谈,但又并非刻意寻觅与经营,好比各种不期而至的风自行运送而来,周作人所谓“结缘”“不必于冥冥中去找红绳缚脚”(《结缘豆》)。
作者是当代诗人、批评家,中国美术学院客座讲师。本书是对现代诗学的研习,既对现代诗诸多核心意念的“建基”时期与创作实践进行回顾和再认识,也探讨现代诗的实践与当今不同领域思想、艺术创造活动的内在关系。
本书介绍和论述了欧美文学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既包括了不同时期的一系列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也囊括了彪炳文学史册的众多重要作家及其经典作品,并力图揭示具有相同文化底色的欧美文学传统发生、演变的规律。 系统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是本书的编写宗旨。系统性是指通过对本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比较完整、全面地掌握欧美文学的知识谱系和发展脉络。实用性是指教材史论结合,体例清晰,重点突出,学生易于把握宏观的文学大潮嬗变,进而深入了解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的特色。科学性则体现为编写者既持论公允有据,又在一定
安妮·埃尔诺采用白描、片段式、无人称的创作手法,以自传体小说或者日记形式,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她写父母亲、童年、与社会的决裂、母亲的死、结婚、嫉妒、破裂,以及社会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的记忆等等。本书叙述了作者父亲的生活和死亡。这是一个工人阶级的故事,他相信自我克制,努力工作和小心翼翼的言语会使他进入中产阶级,那里有良好的礼仪、良好的言语和受人尊重的地位。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感情用事,传达了阶级限制带来的疏远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