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论述了结构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除了包括传统的结构动力学理论,还包括中南大学在结构动力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即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形成系统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及程序实现方法。本书分9 章,第1 章结构振动引论、第2 章系统运动方程的建立、第3 章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分析、第4章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的振型叠加法、第5 章连续系统(直梁)的振动分析、第6 章固有频率和振型的近似计算、第7 章自由度缩减、第8 章逐步积分法、第9 章随机振动初步,以及附录。本书可作为高等教育工程学科(
本书基于OpenFOAM开源平台,结合代码段系统地讲述有限体积法基本理论及其相关应用,全书共14章。第1~6章主要包括绪论、流体力学控制方程的有限体积法离散及求解方法、湍流模型及前后处理的基本理论;第7~10章着重介绍低速不可压缩流、高速可压缩流、气动噪声预测、气液两相流等常见问题的模拟方法;第11~14章针对工程仿生领域中的几个复杂流动与复杂流体问题,介绍计算网格处理、非官方求解器及功能函数库的调用与修改。
《弹性波作用下的局部地形响应》系统地介绍了弹性波作用下的局部地形响应,主要内容包括弹性波散射数学知识、弹性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波函数展开法、半空间中圆柱形峡谷对弹性波的散射、半空间中V形峡谷对弹性波的散射、半空间中三角形山丘对弹性波的散射、半空间中圆柱形山丘对弹性波的散射、半空间中地下结构对弹性波的散射、半空间中复杂组合地形对弹性波的散射。 《弹性波作用下的局部地形响应》可作为高等院校力学类专业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兵器、机械、土木等相关专业师生和技术人员使用与参考。
《复合地层中的弹性波散射》采用复变函数、坐标平移、大圆弧假设和格林函数等方法研究了复合地层中弹性波的散射问题。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复合地层中的弹性波散射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弹性动力学基本理论、基于大圆弧假设法下的波函数展开法、复合地层中圆柱形孔洞对弹性波的散射、SH波作用下地表覆盖层圆形夹杂散射问题、圆柱形衬砌对弹性波的散射、圆柱形脱胶夹杂对SH波的散射及复合地层中多种组合结构对弹性波的散射。 《复合地层中的弹性波散射》可作为高等院校力学类专业研究生教材,也可供
本书从磁流体力学理论基础出发,系统详细介绍托卡马克中的磁流体平衡、磁流体阿尔芬波、以及各种主要理想与电阻磁流体不稳定性的理论及其推导过程,着重阐述传统磁流体力学理论与托卡马克磁流体物理研究前沿现状和最新成果之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专门系统讲述针对托卡马克位形的磁流体力学理论;2.从第一性磁流体理论基础出发,统一详细讲述托卡马克平衡、阿尔芬波、理想与电阻不稳定性理论的推导过程;3.结合相关原始文献,着重建立和讲述传统磁流体力学理论与托卡马克磁流体物理研究前沿现状和最新成果之间的关系
本书是统计力学的奠基之作,由玻尔兹曼本人根据其在慕尼黑大学和维也纳大学的演讲稿编写而成,先后于1896年和1898年出版。书中详细阐述了玻尔兹曼在气体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其深刻的统计物理学思想,为20世纪物理学由“存在”转向“演化”的过程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出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长销不衰。 中文版延续了“科学元典丛书”的一贯体例和风格,增加了导读,并配有多幅插图,大大增强了可读性。 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称:玻尔兹曼揭示的熵和概率之间
本书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系统地介绍了FloEFD的几何模型准备、仿真模型建立、网格划分、求解计算以及结果处理和仿真优化。对于上述内容中涉及的计算流体动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本书都用相当篇幅简明扼要地进行了介绍。第2部分以FloEFD行业应用实例为主,其中包括汽车外流分析仿真实例、汽车功放热仿真实例、汽车主机产品热仿真实例以及FloEFDEDABridge模块应用实例。行业应用实例以背景介绍为起始,通过详细的说明与详尽的操作步骤,使读者在了解FloEFD软
本书在作者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整理和归纳了稠密气固两相流动中超常颗粒系统(非球形颗粒、湿颗粒)的数值计算模型,详细介绍了超常颗粒与理想球形颗粒系统流动特性的区别,总结和介绍了超常颗粒系统中出现的特有流动结构。本书共7章,第1章对非球形颗粒及湿颗粒气固两相流进行了基本介绍;第2章-第4章对超常颗粒稠密气固两相流动数值计算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气固两相流动数学模型、非球形颗粒动力学、湿颗粒动力学;随即第5章-第7章详细介绍了不同流化床床型中超常颗粒稠密气固两相流动特性:鼓泡流化床非球形颗粒及湿颗
本书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在微纳尺度流动与传热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其次介绍了作者近5年内围绕微通道强化传热技术及纳米流体高效传热性能开展的研究工作,为微通道散热器及纳米流体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国内外微通道和纳米流体传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介绍了随着器件散热功率的增大,作者在单相对流传热、两相沸腾及超临界条件下微通道传热的研究成果,揭示各种强化传热机制;第三部分介绍了纳米流体作为传热工质时,稳定性及热物性性能的变化规律,从微观层面揭示纳米流体体
体力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內容丰富;而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又萌生了很多科学分支,例如,粘弹性力学、断裂力学、损伤力学、计算力学,等等。怎样帮助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学好固体力学中的经典理论又掌握其近代知识?这是一个急迫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即是撰写本书的宗旨,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本书以力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为主线,通过多层次的命题变换将固体力学中各主要分支学科的知识融合贯通,系统地阐述了固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分析方法,较全面地介绍了具不同力学性质的工程材料及其结构在各类外部载荷作用下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