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比分析长江和密西西比河的物理水文生态过程、鱼类等水生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水体的化学物质交流过程等,探讨长江和密西西比河水生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驱动因素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响应的异同。此外,本书分析水利工程建设、捕捞、航运、工农业、城镇化等人类活动对密西西比河水生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影响,并与长江水生生态系统受到的人类活动干扰和影响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长江和密西西比河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水生生态系统响应的差异。通过借鉴国际大型河流密西西比河的保护经验和开展长江与密西西比河两大河流的水生态比较研
中亚国家地处欧亚内陆,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和敏感,作为人类活动最为密集区的湖泊流域面临越来越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本书是关于中亚国家咸海、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三大湖泊流域水土有毒元素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时空变化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方面的专著。本书共六章,第一章概述中亚国家三大湖泊流域的基本特征;第二章介绍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技术;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阐述三大湖泊流域水土环境的变化与风险评估;第六章分析比较三大湖泊流域水土环境时空特征与区域差异,并评估生态环境风险。全书通过对三大湖泊流域水土环境研究,探讨中亚地
锑已经成为全球性、新型污染物。有关环境中锑污染及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及效应研究,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针对中国特色矿产锑矿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锑污染问题,结合作者完成的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本书系统介绍了含锑矿物淋溶释放、环境中粘土矿物、铁锰氧化物对锑的吸附、以及铁锰氧化物介导下的锑的氧化过程和机理。全书共分3部分22章,第1部分是关于含锑矿物淋溶释放动力学过程和机理,包括氧化锑、硫化锑、天然锑矿物及刹车片中锑的淋溶释放特征;第2部分是关于典型矿物对锑的吸附过程及机理,包括典型粘土
本书以砷、锑两种典型类金属污染物为对象,从配位结构、赋存形态等化学基础出发,论述环境中砷、锑污染成因、多介质界面过程、及其耦合机制,总结归纳砷锑的先进分析技术与现场检测手段,并从污染源阻断等角度,论述砷锑污染阻控与修复技术原理。本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砷锑赋存形态与配位化学、砷锑环境样品的分离分析方法、基于原子光谱与生物技术的砷锑现场分析方法、砷锑的环境形态转化与界面分子机制,以及环境水体、土壤基质中的砷锑污染防治技术与修复原理。本书理论与实践并重,将系统总结砷锑的环境行为特性及防治实践。
本书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流域水系统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面向新时代国家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科技需求,构建适宜我国国情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调控理论技术与实践模式,系统介绍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调控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水生态承载力评估诊断、模型模拟、优化调控等关键技术,在鄱阳湖、太湖流域开展应用实践,为我国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和管理决策支持。
元治理,即“对治理的治理”,包括三个要件:①承认授权与分权;②意识到中央控制与指导的必要性;③趋向于对公共部门的行为环境进行控制。元治理从更高层面统筹科层机制、市场机制、网络机制三种水环境治理机制,将其整合并产生蝶变效应。基于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和政治体制环境,元治理在解决中国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元问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本书基于元问题、元治理、流域水环境等核心概念,借助元治理理论分析工具,搭建元治理理论框架,致力于破解中国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元问题,为流域水环境的科学治理提供方法论指导和参考
《区域水问题综合治理模式与关键技术研究》一书回顾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下水问题演变与治理史,阐述了我国水问题特点及其成因和影响,揭示了我国新老四大水问题演变特征与治理历程,重点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水污染防治工作经历的“抓点源治理、推规模治理、重系统治理”三个阶段,并总结了新形势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在总体思路、治理范围、治理程序、治理体系及考核体系方面的主要特点,并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开展典型实践应用研究,明晰了“控源截污、河道治理、工程调控、生态修复、长效管理”的水问题综合治理技术路线,构建了区
本书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罗霄山脉地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全书共分9章,在对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科考成果进行综合记述的基础上,重点对全境及五条中型山脉的生态保护现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动植物、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策略等进行了评价和研究;对11类特色代表性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专题研究;对若干选定生物种群进行了保护生物学研究;还探讨了罗霄山脉地区的古植被和古气候特征。整体上,为罗霄山脉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规划,以及
本书介绍分析了我国湖泊、河流、湿地等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以生态学视角阐释水域生物要素与生态过程;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了水域生态恢复的理念、技术方法,并介绍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工程案例;进一步总结了水生态恢复方案的设计流程,并提供了来源于实际工程的设计方案,帮助读者学习与掌握设计方法。本书注重生态学理论、工程思维和技术方法的相互贯通,可用于大专院校生态环境专业教学,也可以为相关领域工程师学习理论和技术方法提供较好的参考。
本书以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的基础地质、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地质遗迹和矿产资源等生态地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综合地质调查、地质钻探、室内试验、野外现场测试及监测与高精度遥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综合应用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貌学及土壤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开展了深圳市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地质资源的调查及研究工作,总结了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质资源的种类、分布规律和发育特点,详细分析了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的不同地质单元边界、地层、岩石、构造、第四系沉积结构特征及矿产资源等基础地质背景要素,获取了高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