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瑶、张斌贤团队编写的“美国教育转折点丛书”,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美国教育的历史演变,采用宏观了解和微观把握的有机结合的方法,具体和深入地把握美国教育在关键时期所发生的重大转变。丛书的出版有助于在学理上厘清美国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基本线索,把握美国教育发展的整体脉络;有利于探索美国教育研究的新思路、新视角和新方法。与此同时,为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辅助工具。
本书属《以色列与中东研究译丛》中的一本,是教育部国别与区域备案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学术译介成果之一。自1948年建国以来,多元文化社会成为以色列社会形态的显著特征,为了缓解多元文化造成的社会冲突,弥合社会裂缝,塑造共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成为以色列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本书作者利用自然主义的观察方法,系统全面地记录与介绍了以色列各层级学校在纪律规范、校服文化、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教育举措,并结合对教师、家长、学生的访谈,以期展示与总结总结以色列教育实效性与创新性的一面,对于我们了
本书之前每年一辑,从2022年开始改为每年两辑,是由袁振国教授主编,以评论我国教育政策热点及难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刊物,在教育决策、教育研究以及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已连续被确立为CSSCI核心来源集刊。本辑内容主题是“有组织科研”,教育科学作为强应用性的学科,在当前的大科学时代和复杂的网络时代需要综合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各方面因素开展研究。本辑收录的文章围绕这一主题,从“有组织科研的理论研究”和“有组织科研的实践机制研究”两方面展开探讨。
本书旨在基于新时代视域,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政策背景下,回顾与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财政政策发展与改革的演进历程与经验,探析新时代我国教育财政政策的价值取向与时代主题,从公平、效率、充足和选择性四个维度,深入剖析和评价我国教育财政政策实施成效与缺失,并以国际比较提供有益借鉴。最后,在把握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策略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教育财政政策改革提出因应之策,为加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书写教育财政政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后,治理创新遂成为公共政策话语。专著以教育反贫困治理的韧性机制建设为研究对象。“教育反贫困治理”旨在探讨公共治理视野下教育反贫困过程中治理主体、方式多元化的体制机制、路径及模式变革,逐步形成国家、学校、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专著通过“互联网县域”项目的跟踪研究总结教育反贫困治理的路径、方法、可推广性及关键性因素,对其运行机理进行深度剖析,促进该机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复制;最后,生成教育反
在中国教育改革取得辉煌成就与明显进步的同时,公众对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担忧、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对教育公平的期待也在与日俱增。政府购买教育服务,通过教育服务“生产者”和“提供者”的分离,拓展了教育服务供给范围,提升了教育服务供给效率,不仅为化解优质的和多元的教育服务供需矛盾开具了一剂“良方”,更为构建和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本书从政府战略管理“三角模型”中的使命管理、政治管理和运营管理三大维度出发,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内外部战略环境进行了系统评估和详尽测量,洞悉了政府购买教
本书主要探讨了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对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并融合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本书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总理论基础,结合情感事件理论、组织成员身份理论及社会交换理论,以内部身份感知和组织认同为中介变量,以自我感知可雇佣性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并逐层深入地分析了不同自我感知可雇佣性情况下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对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此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另一方面,本书从政府、学校、个人三重主体视角,提出了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减少工作场所无礼行为、提升教师
从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入手,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宏阔背景之下,回顾、梳理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的形成及演变,探讨其如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型构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如何曾经影响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全方位呈现我国教育政策和制度演变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背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探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独特性和内在机理,分析长时间里我国公共产品和制度供给及教育政策与制度的城市偏向。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乡土中国转型为城乡中国。
本书基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财政供给不足和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背景下,对义务教育信息化供给主体的选择、供给主体供给什么,供给的手段或途径应该如何选择,供给的适度性的监测评价体系等理论层面进行了分析,初步构建了义务教育信息化供给适度的理论框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信息化供给整体样态、义务教育信供给不均衡等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信息化供给水平的对策措施。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中方秘书处,面向中方成员高校征集双方教育合作优秀案例,最终选编20个案例结集出版。这些案例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探索合作实践的第一手宝贵经验,既反映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的特色,也体现了教育国际交流共性规律,为高校进一步拓宽对外交流合作路径提供了来自一线视角的参考,帮助高校在未来扩展交流形式、丰富合作内涵、取得务实成果。本书通过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平台搭建和人文交流四篇内容,高层次、宽领域、多角度展示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