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综合的研究视角出发,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微观个案研究与宏观整体观察并重,对明清以来地处福建漳州府城东厢的九龙江西溪故道“浦头溪”中段的内河码头——浦头港的民间信仰历史与现状,进行了仔细的爬梳与再现,进而深入探讨明清以来以“大庙管十八庙门”而闻名遐迩的浦头港民间信仰的历史发展与其地方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综合构成了明清以来浦头港民间信仰及其社会变迁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为观察处在不同经济地理区位的闽南民间信仰的历史发展,提供一项具有一定历史深度,兼具代
图腾史是人类社会生活史的重要一部分,本书便是一本研究图腾艺术的史前艺术史专著。主要叙述了图腾制的地理分布、图腾的文字、图腾的装饰、图腾的雕刻、图腾的图画、图腾的跳舞、图腾的音乐等。
为了清晰认识西方新萨满教,该书从萨满教在西方视野中的变迁、新萨满教的产生、发展、类型、特点以及其影响六个部分对此展开阐述。本书将萨满教“重置”到发生的历史情景、社会思潮背景当中进行理解,追溯西方新萨满教流行之前,传统萨满(教)在西方社会形象的变迁。然后,就西方新萨满教发生的社会情境进行了考察,发现它与西方社会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所经历的反正统文化运动、新时代运动、寻根思潮等多种文化潮流密切相关。其次,本研究从实践者和实践内容两方面出发,将西方新萨满教划分核心萨满教、伪印第安人新萨
本书分为上古编、巴国编、蜀国编、仙众编、山石编、河川编、草木编、禽兽鱼虫编等篇章。
本书从古蜀神话的概念与范畴、古蜀神话的文献保存、古蜀神话的口传保存、古蜀神话的主要类型、蜀地少数民族的神话、古蜀神话与考古、古蜀神话与文学、古蜀神话与民俗、古蜀神话与民族精神、古蜀神话的研究多个方面对古蜀神话进行深入解读和研究,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古蜀神话的专题研究成果,俱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并俱有相当的理论深度。
本书是《中国诗人易学与诗学》的续编。进一步论证易学阐释学,深化“易学诗学”概念阐发,拓展易学诗学研究范围,在现代与后现代视野下,对诗人易学中的心性理论、圣人观念、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现代性反思,讨论了诗人思想和诗学的直接关系,特别是对传统的文道关系进行了理论思考。对刘勰、苏轼、张载、王安石、曾巩、李贽、章太炎、刘师培、朱自清等作了深入的个案研究,特别关注易学诗学的现代转型,以及在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中的表现。 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证了易学诗学的意、象、言体系,探究辨析了不同类型的审美方式
本书以中国神话古今活态传承形式为研究对象,探讨神话的活态传承形式及其所发挥的民族文化记忆功能,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国活态神话的理论,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神话学添砖加瓦;并通过这种研究,揭示中国神话活态传承形式在维系民族根脉、文化传统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书将中国古今神话活态传承形式分为口头传承、仪式传承、图像传承、景观传承等,分别分析了每一种传承形式的基本原理、类型、特征或功能,并梳理了中国神话活态传承形式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神话活态传承形式的民族文化记忆功能:如始祖神话记忆构建中
本书作为深描丛书的其中一本, 是一部关于宋代文化史研究的新著作, 主要探讨了唐宋以来民间流行的寿生信仰。寿生信仰是唐宋时期发源的一种民间风俗信仰, 人们通过烧纸钱来偿还在幽冥所借债务, 并在幽冥储蓄, 以备身后使用。作者利用出土文献、现存文物遗迹等史料,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寿生信仰的起源、流传与影响, 加深了人们对传统社会生死观念的认识, 指出了寿生信仰对现实世界的种种反应投射, 以及寿生信仰中体现的平等、契约精神、个人主义等观念。
本书内容包括:头经;主祭经;转场经;立幡杆经;请祖师经;解救冤魂经;祭桌经;拜客经;祭铜鼓经;叫礼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