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1990年间,一支由六个国家六名队员组成的国际探险队首次徒步穿越了这个冰封雪覆的大陆。秦大河为探险队中方队员。本书根据秦大河日记绘制了包含217个宿营地穿越南极过程中详细的行进线路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现了这一段历时220天,跋涉5986公里的艰险征程。本书揭示了人类有史以来首次穿越南极的复杂、细致、代价高昂的策划、筹备、训练、实施及最后成功的全过程,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探险科考过程的重要图文资料。读者可从中领略到南极洲的自然风光和绮丽的冰雪世界、探险队员们大无畏气概、科学精神和友谊。
本书作者从事南极考察管理工作十年(四下南极,三次担任考察队副队长、队长),他以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南极考察的全过程,从队伍的组织和建设、人员的选调和训练、物资的筹备和运输、海上航行的危安到南极建站和科学考察,讲述科技工作者爱国敬业、拼搏奉献、执着探索、勇于创新的感人故事,具有很强的历史和收藏价值,为传承南极精神留下了宝贵财富。本书汇集大量一手的南极科考图片,时间跨越近40年,有作者本人参与长城站和中山站建设时拍摄的第一手照片,也有近几年驻站的越冬队员在科考站从事考察工作时拍摄的照片,
本书系统地研究了多态系统中的性能共享机制,较为完整地解决了现有基于性能共享的多态系统可靠性建模问题,对具有性能共享特征的多态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评价与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书首先介绍了多态系统中不同的性能共享机制,然后研究了性能共享机制在不同系统结构的可靠性建模,最后分析了性能共享机制在电网系统、计算机系统等领域的应用。
克莱顿教授在本书中强调突现被作为理解科学、意识和宗教的一种新范式。他回顾了突现概念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定义,评价了自然世界的突现现象及其对于哲学的重要意义。复杂性突现的现象需要的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不可还原层次上的解释。这种突现模式既不是对于大脑状态的还原,也不是对于心理实体或灵魂的证明,而是向我们介绍一种关于意识问题的新路径。当然,这种突现模式也支持了对心智的常识性理解,思想和意图确实会产生因果影响,即使意识是大脑的突现属性,并且仍然依赖于大脑。
本书以保密通信为背景,阐述了不确定混沌系统网络同步控制的关键问题,系统介绍了不确定混沌系统的基本概念、稳定性理论、同步控制技术及仿真实验,为读者提供混沌同步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技巧。主要内容包括不确定五阶忆阻混沌电路系统的自适应修整函数投影同步、不确定混沌系统带有指定衰减度的自适应有限时间同步、基于多个不确定混沌系统的有限时间自适应广义复合同步、基于切换型事件触发机制的异构混沌系统网络同步以及基于组合型事件触发机制的非线性不确定分数阶混沌系统自适应网络同步。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促进现实经济发展的落脚点。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面对国际局势变化及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我国亟须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实验室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优秀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本书首先回顾四次工业革命引发国家实力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深入剖析了美国、德国、日本等科技强国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作者基于长期的硬科技投资实践,从思想转变、体制机制、新型研发机构、关键共性平台、金融、人才、生态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找到我国当前科技成
本书围绕当下科技领域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从宇宙的深处探索到地球上的信息网络,再到生物技术的奥秘、能源与材料的创新、环境保护与风险的管理,以及高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本书内容丰富,覆盖领域广泛泛,不仅为读者提供探索科技进步的视角,更深入探讨了科技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还着重指出了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与深入的技术解析,读者能够直观、全面地了解当前科技的发展潮流,透视科技如何改变生活,拥抱科技改变世界的无限可能。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平台,旨在探索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引领青少年把书本知识转变为科技创新能力。本书集中展示了2023年4月举办的第42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优秀成果,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项目、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项目的一等奖,将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作品点评和规则解读,是北京市学生校外科技教育的第一手资料。
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为北疆博物院,由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于1914年来华创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馆"。博物馆发展历史已逾百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集动物、植物、地质、古生物、古人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博物馆。本书以图片呈现的方式介绍天津自然博物馆的民国时期收藏的动植物标本。以珍贵的图片资料向公众讲述北疆博物院的自然类藏品,使公众对北疆博物院有更直观、全面、深入的了解。本书适合对于天津自然博物馆展陈及历史相关的博物馆学研究人员及社会人士。
人类的未来有什么可能性?人类将走向何处?《联线》杂志创始人珍·梅特卡夫(Jane Metcalfe)与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的主编布莱恩·伯格斯坦(Brian Bergstein)在《给未来人类的时间胶囊:25个改变未来的科技愿景》一书中精挑细选25篇文章,带领我们一窥生物与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的未来将产生的影响。 本书提出的25个愿景希望能让跨领域的学者专家彼此对话、讨论,这25篇文章包括知名的合成生物学之父乔治·邱契(George 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