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文化传承与当代乡村治理》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乡贤参与农村社区治理路径和方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民俗学的生活世界概念出发,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乡村治理的推进提供借鉴。作者重点关注了“新乡贤”这一群体,提出:当代乡村社会中有着一定道德或文化影响力的社会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富有技巧地将国家话语与传统礼俗结合起来,获取“新乡贤”身份,进而以此身份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推动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
随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状况的改变,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逐渐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为此,本辑收入了六篇文章,从政策措施、专业服务等方面探讨儿童、青少年的问题,并就其风险预防、服务创新等提出相关建议。此外,社会工作的督导、评估作为社会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服务质量和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与促进作用,本辑收录了三篇相关文章,以期引发社会工作同人更多的讨论与思考。本辑还有一篇文章以生命历程理论为基础探讨优秀大学生成功成才的路径,为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启示。
本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并结合现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研究分析了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执行等问题,并对行政管理发展的多元路径进行探索。全书体系结构上力求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可读性强。
作为国家治理的结构性指标,政府质量是促使治理制度良好运行的关键驱动力,发挥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作用。基于政府质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书阐明了过程导向的国家治理运行机制和政治逻辑,综合运用大数据和小数据分析方法,测量转型中国的地方政府质量,并从生产机制、治理效能、微观基础和制度逻辑四个维度探究了政府质量的治理意涵及其提升路径。
本书汇集了“工业化与乡村社区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民再合作”“产权难题与乡村制度变迁”“项目制与基层治理”和“田野工作与乡村研究”五个主题,代表了作者对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制度变迁诸议题的持续性思考和研究方法论反思。
唐人街,有人称之为西方世界中的小东方。没有一个地方像唐人街那样,近切而生动地展现了两种文化的会合与碰撞。在这一独特的地方社区,华人紧密交往,自成一体,仿佛这里便是海外的故乡。在某种意义上,唐人街成了华人设法在外国土地上维持集体和个人生存的标志。而另一方面,唐人街又是华人作为一个群体,与外界发生联系的枢纽之处,不同文明在共生中逐渐融合。
著名社会学家吴景超先生,借助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核心概念共生与同化,从大量珍贵的美国早期报刊与档案材料中,梳理并阐释了华人华侨初涉美洲大陆,在风
《制度创业的多重逻辑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扩散研究》是一本关于城市基层治理创新与扩散的专著。作为华东政法大学棠树文丛中的一种,本书把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扩散视为政府与制度的互动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分为采纳和应用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三种扩散形态中政府与制度的互动过程的考察和比较,本书发现创新扩散过程中政府对创新采纳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的因果机制是政府作为创新采纳者的组织能动性,组织能动性差异的背后实际上是政府与制度的互动差异。在这个基础上,本书进一步对创新扩散与创新制度化进行了理论拓展。
党员干部要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党性修养, 砥砺政治品格, 锤炼过硬本领, 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修身治国平天下》用广大党员乐于接受的内容和形式, 从修身、治国、齐家、天下、读书、立德、笃行等十二个维度, 引导广大党员了解、传承中国数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念, 有助于广大员干部从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红色文化的智慧和精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本书首先介绍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其次介绍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评估做法,进而结合国情,分析自身优势和需要克服的难点,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重大政策评估体系。
本书从政策、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分析了政务服务改革的政策要求、理论前沿和创新实践, 审视了当前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现状、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困境, 定量刻画了政务服务中心的运行模式, 实证检验了不同模式对服务效能提升的影响, 剖析了智能化技术和政务服务改革之间的作用机理, 构建了智能化技术赋能政务服务改革的理论框架, 厘清了智能化技术和改革的交互作用, 分析了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 以及数字化时代政府数据开放推动政务服务创新的作用机制与具体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