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俗,和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创世神话、射日神话、治水神话等,是我们的启蒙读物; 端午节的粽子龙舟、中秋节的兔子、春节时的鞭炮等,是每年必不可少的象征和仪式; 二十四节气以简驭繁,如此明晰; 西王母、昆仑山、《山海经》,为历代小说提供了原型; 隐逸更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这些神话、传说、仪式行为如何产生? 如何体现中华民族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塑造? 来看这本书吧,你会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
本书是青年学者陆蓓容解读与夏天相关的唐诗的文学普及读物。该书在编排上,每日都以诗加图的方式呈现,错落别致,在辑封设计上也突出了岁时流转的元素。在唐诗选择方面,秉承四时流转,古今同趣的初衷,着重挑选与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相关的唐诗。另有意趣盎然的评注,辅助阅读。配画多来自各大博物馆的历代典藏名作,画中的他们勒马,耕耘,伫立,游荡,更让人有古今时空呼应之感。
本书是青年学者陆蓓容解读与春天相关的唐诗的文学普及读物。该书在编排上,每日都以诗加图的方式呈现,错落别致,并在辑封里加强了岁时轮转的设计感。在唐诗选择方面,秉承四时流转,古今同趣的初衷,着重挑选与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相关的唐诗。另有意趣盎然的评注,辅助阅读。书中的配画大多为各大博物馆的历代典藏名作,画中的他们勒马,耕耘,伫立,游荡,更让人有古今时空呼应之感。
本书是青年学者陆蓓容解读与冬天相关的唐诗的文学普及读物。该书在编排上,每日都以诗加图的方式呈现,错落别致,在辑封上突出了岁时流转的设计元素。在唐诗选择方面,秉承四时流转,古今同趣的初衷,着重挑选与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相关的唐诗。另有意趣盎然的评注,辅助阅读。配画多来自各大博物馆的历代典藏名作,画中的他们勒马,耕耘,伫立,游荡,更让人有古今时空呼应之感。
本书是青年学者陆蓓容解读与秋天相关的唐诗的文学普及读物。该书在编排上,每日都以诗加图的方式呈现,错落别致,在辑封设计上也突出了岁时流转的元素。在唐诗选择方面,秉承四时流转,古今同趣的初衷,着重挑选与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相关的唐诗。另有意趣盎然的评注,辅助阅读。配画多来自各大博物馆的历代典藏名作,画中的他们勒马,耕耘,伫立,游荡,更让人有古今时空呼应之感。
本书作者在多年研究古典诗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选择了“象”、“境”、“清”、“法”、“悟”等一系列关键范畴, 及禅与诗、诗与画等重大理论专题, 共十四个, 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这些范畴与命题既是基础性的也是富有活力的。作者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用现代意识梳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 在理论的历史展开中, 把握其发生、发展、转变的逻辑进程, 将理论问题历史化。
宫廷文化贯穿于唐五代词的发展始终,对词体发生史的建构有重要意义。本书从词的起源问题切入,以唐五代不同发展阶段为横断面,探讨宫廷文化与唐五代词的发展演变关系,具体论述了五个问题:隋代初唐的宫廷文化与词体发生的准备、盛唐的宫廷文化促进词体的形成、中唐的宫廷文化使词体呈现过渡性特征、晚唐西蜀的宫廷文化奠定了词体的基本范式、南唐的宫廷文化促成了五代词的兴盛。唐五代词以宫廷文化为主要题材,具有鲜明的宫廷文化属性。反之,宫廷文化不仅催生了词体,还有力地促进了唐五代词的发展定型与繁荣,进而迎来宋词的大盛
本书是作者近年所从事近百年女性词史学术方向的主要成果,书写了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百余年的女性词史历程,是学界首BU全景式展现此时段文学生态的著作。
近百年女性词史从时序上看,是以李清照为开山的千年女性词史的衍绎承传,而在天将间气付闺房的时代风会中,获得了间世迁变之灵气的女性词的体量与分量,足以同此前的千年分庭抗礼,甚或驾而上之。百年中,诞生了吕碧城、沈祖棻、陈小翠、周鍊霞、丁宁等英卓的女词人。她们以佳词丽句秀出闺阃,不仅足与同世男性词人相抗轶,壮百年词业声色;更能上摩前贤之
本书稿是研究元词史的一本历史文学学术作品。本书打破以往研究中以时间轴为主的叙事脉络,主要从北方词坛和南方词坛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同时兼顾到一些特殊群体的研究,如蒙古色目及域外词人和释道词人的研究。对于北方词坛和南方词坛的研究,主要围绕山西词人、山东词人、河北词人、河南词人、浙江词人、江西词人、江苏词人等进行研究,力求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对元代词人进行生动、立体的呈现,进而将元词的概貌能够勾勒出来,从而补全目前词史这一缺失的环节。本书稿是要对元词进行独立观照,进而将其放在一代文学以及中国词史的维
本书考察了《楚辞》在日本传播、译介、研究及影响的情况。书中梳理了《楚辞》在日本从古至今各个时代的传播情况, 并对各个时期, 楚辞的传播媒介、阶层、路径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阐述了《楚辞》的译介情况, 探讨了楚辞译介在日本学界、翻译界的巨大反响及相关热点; 也系统分析了楚辞的研究历程及现状、代表学者及成果等; 进而剖析了《楚辞》在日本的受众情况、社会影响、国际评价, 探讨了《楚辞》传播的困境和出路; 最后探讨了《楚辞》在当前日本学界的动态、镜鉴及今后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