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高健卷》主要包括导言、高健译作选编及高健译事年表等三部分组成。其中导言部分系统介绍了高健先生的翻译生涯、翻译艺术特色及其译学五论思想,以便读者在正式阅读前快速了解译家及其翻译主张,并对本书的编选原则与依据进行了介绍说明。正文部分按照译作文类分为散文、诗歌和小说等三编。第一编散文包含英国散文和美国散文名作名译共30篇,并收录了译者本人所著作者与风格评介;第二编选录高健英诗译作28首,并于文末附有译者所作的赏析文段;第三编小说选录了《见闻札记》和《利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纵古今,跨经纬,全面系统介绍中华历史上著名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思想,选择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译文,列出每位译者的译事年表,该文库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前言、代表性译文和译事年表。前言包括鸠摩罗什生平介绍、鸠摩罗什翻译思想、对鸠摩罗什的研究、代表性译文选择的原因、对所选译文的介绍与研究等。第二部分为鸠摩罗什代表性译文。第三部分为鸠摩罗什译事年表,把鸠摩罗什所有的翻译实践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包括年代与收录渠道。
《漂浮》为作者的最新评论合集,选取了李娟、金仁顺、黄咏梅、石一枫、李宏伟、葛亮等十位作家的代表作品解读,将文本拆开,潜入文学的海平面之下,从中提炼出将飞而未翔的日常生活,莽林之中的神迹瞬间,探讨每一个文学的“自我”漂浮跃向对岸的不同方式,完成对消失与永恒、人物与时代的一种根本理解,最终塑造出属于作者的鲜明写作风格。
我认为,这个世界确实并不渴求女性在智识层面的贡献。我想通过我的书,将思想置入这个世界。
从蕾切尔·卡斯克到安妮·埃尔诺,一个个独特的女性声音借由自传性写作,就此涌现。浸染着女性个人经历的叙事性作品,既是在拨开自我的迷雾,表达女性的生命经验,也注定要面临随性别而生的困境。
本辑的《鲤》聚焦于这一属于时代的文体,借由访谈、虚构、专题文章,呈现一个在女性的说和写中铺开的时代。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蕾切
这是画家出身的小说家本人历时数年写出的一部艺术家心灵史,那些早年留学欧洲的中国艺术家形形色色的际遇,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 1940年代末,中国大地上生存着一群迷茫的年轻人,他们热爱艺术,不谙世事。他们在时代中各自凭着本能和直觉做出了人生选择,有人漂泊海外,有人坚守家乡。在通往生命终点的途中,他们各自找到了灵魂的归属。
小说讲述了王主任和王复标两家在朝鲜战场团圆的故事,热情地歌颂了志愿军指战员英勇杀敌、忘我工作的献身精神,歌颂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无私品德,是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情节曲折生动,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久演不衰而为广大观众所熟悉。
《孤星连线》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编选的小说集,小说集中的作者大多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2021级学生,收录了他们创作的27篇小说。许多作者曾在《北京文学》《上海文学》《青年文学》《作品》《青春》《长江文艺》等国内著名文学期刊上发表过作品,获得过“第二届“京师-牛津‘完美世界’青年文学之星”提名奖、“上海市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等文学奖项,彰显出青年写作的青春气息和文本风貌。在这些作品中,姚偌姿的《无相佛》曾参与了里程文学院·盲盒导师团六校一院线上小说课的改稿活动;王幸逸的《登
少年时代所听到的词汇的声响和文章的韵律,将川端康成带入天真的哀愁之中,最终决心踏入属于文学的秘林。而那时,读过的似是毫无意义的书籍,却成为了他走向文学之路的基石。文章是有生命的。或许,本书也可算是对于这种有生命的文章的一种呼唤。现在,就与川端康成一道,来追寻文章中潜藏的宝藏吧。
《小说研究》,其宗旨在于突破小说研究的国别与时代的界限,包含“说坛纵横”“特约讲稿”“名品研究”“创作者谈”“小说现场”“新著评介”六大板块。本辑《小说研究》,由陆建华、刘小枫教授的文章开篇,带来晚清画报与青楼、十九世纪末全球危机、早期现代欧洲“普遍语言”理论等丰富的话题,提供专业性的视角。同时,又围绕小说《猛虎下山》,设置圆桌讨论,关切当代作品与读者声音,提供对话性的平台。
本书从生态符号学视角研究现代自然文学的意义范式,根据生态符号学的意义论,按照人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方式,以及“人”介入“自然”的程度,尝试把现代自然文学作品分为不同的自然描写类型,如自然风景描写、“地方性”风景描写、文化风景描写和“混合性自然”描写,研究这四种不同类型自然描写中的自然形态、符号过程和文本修辞等特点。 本书针对不同的自然描写类型作专题研究,通过分析不同作品中主要的符号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符号过程,探讨它们各自不同的意义生成机制,寻找其中的解释逻辑和方式,以及这些意义范式与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