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公共平台已成为公众尤其青年群体进行个人表达和社会互动的新空间,也成为当代青年构建身份认同、积累社会资本的新场所。本书采用保罗·利科的叙事理论,从“自身解释学”的角度出发,对当代青年建构身份认同的路径进行探讨。本书认为,作为物质性和可供性,短视频公共平台为当代青年在其中的表演和叙事提供基础和保障,其平台的社交关系的功能性建构和以人为媒的社交关系再造,也是当代青年此后与他者发生互动、进而建构身份认同的前提。其次,短视频中,当代青年以与价值符号相对的、来自生命最本真的身体和生活状态作为
本书是一部带着知行合一的追求对风险社会进行哲学观察和思考的著作,对工业社会中的普遍主义必然性和形式化进行了反思,揭示这三个方面的追求造成的社会割裂,以及最终将人类领进了风险社会。
全书对人类陷入风险社会后出现的去等级化非中心化和个体性解构的趋势作出解读,认为其中包含人类社会根本性变革的隐喻,即工业社会在整体上正在遭到否定,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开辟道路。
作者认为,风险社会使人的生命价值再一次凸显出来,而且人的生命价值是植根于人的共生共在之中的,是需要在人
本书分为理论新探、社心观察、研究报告、青年论坛四部分,收录了《新时代社会心理建设的人民向度》《社会心态研究视角下的心态秩序建设》《被滞留的花朵: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现状、思考与对策》《老年人社会心理的研究与展望》等文章。
《2021中国生涯教育与家庭教育共成长年度报告》(以下简称为“《2021年度报告》”)是北京家校共育教育科技研究院组织编写的专业研究报告。《2021年度报告》作为我国生涯教育和家庭教育深度融合指向的首份专业报告,主要讨论了我国生涯教育和家庭教育面临的多重背景、政策进展、现有样态和未来形势,涉及生涯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概念界定、理论阐释、现状呈现、局限梳理、成因分析、经验借鉴、策略建构和实践探索等内容。作为一份以生涯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主题的专业研究报告,《2021年度报告》在尊重我国生涯教育和
本书是一部从进化角度探讨性与人性进化的文化科普作品。自然界存在有性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为什么有性繁殖会成为繁衍的主要方式,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是进化论最核心的问题。作者以经典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红皇后效应”切入,梳理了有关性、性别及人性的种种实验、著作、论战,并援引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成果,揭示了隐藏的演化规律,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读来饶有趣味,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和视野。
通过梳理西方社会运动的历史脉络,本书发现西方社会20世纪60年代以来存在着一种与生态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交叉但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的都市生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本书在国内学界第一次将其概括并简化为都市生活解放。都市生活解放并非凭空产生的新社会运动,而是直接源于当时都市
本书作者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收录了《生产强制》《本真性强制》《闭合的仪式》《节日与宗教》《生死游戏》《历史的终结》《符号帝国》《从决斗到无人机战争》等文章。
本书作者研究人类社会3000年的历史, 结合个人亲身操作经历, 提出了七条历经时间考验的原则: 界限原则、入会原则、仪式原则、“神殿”原则、故事原则、符号原则、内圈原则, 以打造圈子存续长、互动效果好、人际连接强的社群。作者还提供了动手运营的工具, 以便将这些原则运用于任何社群, 包括正式的、非正式的社群, 使命驱动型的、社会型的社群, 实体的、虚拟的社群等。
关于“人情”与“面子”,中国人似乎“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鲁迅语),然而它们是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重要影响,并寻求到一种与西方相关领域对话之可能。至于它们与“权力”如何关联,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并未给出答案。本书从“关系”及其网络建构的特点出发,指出两者结合将形成“权力的再生产”,即指权力因关系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些原本没有权力者获得权力。 总之,本书以社会学本土化的视角
本书是社会学组织理论著作,聚焦于性别、族群、籍贯等具有明显界限的类别,主张从组织因素理解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抗拒性的不平等机制,从而揭示不平等持续存在的原因。本书提出,产生和维持不平等的四种机制分别是剥削、机会囤积、模仿和适应。其中,剥削和机会囤积建立了持久性不平等的体系,模仿和适应则将其强化,这几种机制通常是相互作用、彼此增强的。本书结合大量具体实例对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阐释,并指出了实现机会平等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