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空间小型卫星对接机构及其仿真试验台设计技术,内容涉及新型空间小型卫星对接机构结构设计与对接过程、收-拉三爪式对接机构对接过程建模与位姿分析、收-拉三爪式对接机构对接过程仿真与动力学特性分析、收-拉三爪式对接机构的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六自由度仿真试验台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六自由度仿真试验台动力学特性与机构稳定性分析、六自由度仿真试验台控制系统方案设计,以及对接机构及其仿真试验台物理样机试验等。
本书围绕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宽域多模态燃烧组织技术展开讨论。首先介绍了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的典型方案、工作特性和关键技术;然后对比了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在多种燃烧模式下的热力学过程,阐述了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在引射模态和冲压模态的掺混过程和混合增强方法;最后对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在引射模态和冲压模态的燃烧组织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电源在深空探测、星际表面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嫦娥3号、嫦娥4号已经成功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电源,预计后续还将有重要应用。本书讲述了1950年中期至1982年期间,美国放射性同位素电源的发展背景、技术进步、组织变革,以及这项技术如何去太空任务进行结合,并详细地记录了历史事件。本书可供我国相关领域的决策者、管理者、科学家、工程师、其他学者等从业人员学习参考,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推动我国技术发展。
本书围绕机械工程和航天工程中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机构系统动力学问题,系统地论述并总结含间隙机构动力学建模、动态性能评估及航天工程应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含转动副间隙机构动力学建模、动态特性分析与磨损动力学特性预测;含间隙齿轮转子系统和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动态特性分析;含间隙航天机构动力学工程应用实例。
本书阐述无人飞行器获取的视频数据处理与分析的相关技术和方法。首先,结合无人飞行器视频影像数据特性,介绍无人飞行器目标监测系统。然后,针对无人飞行器搭载平台,讨论视频影像目标定位技术,内容包括摄像机成像几何模型、摄像机几何标定、地面移动目标快速定位。最后,讨论无人飞行器视频影像处理与运动目标分析技术,内容包括运动估计、视频编码、视频影像处理、序列影像运动目标检测与序列影像运动目标跟踪。
本书系统介绍了载人登月历史和时代背景、可达域问题、地月空间转移轨道相关研究情况和轨道设计基本优化算法工具;近地一次环月两次交会支持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背景中,着陆器地月转移轨道可达域、载人登月绕月自由返回轨道可达域和月地返回轨道可达域的分析方法;从地月L2点空间站飞行至环月轨道的月面可达域分析方法;近地一次环月两次交会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下,各段飞行轨道和窗口衔接设计方法;地月L2点空间站支持的载人登月任务轨道和窗口设计方法。
本书聚焦航天领域电子对抗的特殊背景及典型运用场景,系统梳理、论述了航天领域经典电子对抗的数学物理原理、对抗机理、关键约束以及筹划与应用等问题,围绕经典航天电子对抗问题,阐述了航天领域信息链路对抗、微波成像传感器对抗、航天电子对抗筹划与计算中涉及的若干基本原理、关键性数学物理约束、电子对抗机理以及系列数学物理问题。
本书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领域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了人工智能在航天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总体设计,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领域应用的运作机理与发展趋势,提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领域应用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与重点领域以及对策措施。
本书主要内容有:介绍IVHM的形成、定义、商业价值,及架构;通过商业案例介绍健康管理的投资汇报;基于实物期权的预测能力系统的决策估值;对于IVHM系统水平的商业效果的量化;资产管理及其对IVHM的影响;预测信息的维护成本分析;航空领域结构健康监控的商业潜力;IVHM的成本和收益:近来的研究;安全性与IVHM;IVHM领域的前沿观点;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展示IVHM的潜在价值。
新型空间载荷要求发展高精度、高稳定度的先进航天器,本书围绕先进航天器的精确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结合作者在先进航天器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先进航天器的技术难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本书主要介绍分离式超静超稳航天器微动力学机理及控制、航天器姿轨一体化建模及控制、大型柔性航天器微振动建模及补偿控制、先进航天器非线性动力学及控制、激光碎片清理设计及空间高精度跟踪瞄准系统设计及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