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的总结评估和国内外实践经验借鉴的研究性书籍。首先以广东省第一个中长期环保规划的实施评估为脉络,对全省十几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和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剖析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而,立足国际视野、一流水准,全面分析广东在国内外环境经济发展大势中的主要区位,建立模型开展美丽广东建设的总体进程评估,剖析影响美丽广东建设的关键环节。最后通过总结一系列国内外实践案例经验,探索符合广东实际的经验启示,并从美丽的内涵出发提出美丽广东建设的对策建议。
本书介绍了中亚地区的水资源、粮食、能源和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水-能-粮一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的角度系统研究了四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压力传递机制。水、能源、粮食、生态的综合稳定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将四者作为整体来综合分析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的纽带关系。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必要理解中亚各国水-能-粮-生态系统纽带关系。本书定量评估了中亚各国水-能-粮-生态系统压力状况,发现了中亚地区国家之间部门压力的传递性,并揭示了压力的传递机制。
在全球性水危机的情势下,流域国应采取包括生态补偿在内的多种方式来保护国际河流生态环境。但是,由于多重障碍的存在,国际河流生态补偿在实践中存在覆盖面窄、规模小等不足。要使生态补偿充分运用于国际河流,需要完善国际立法,确立生态受益方补偿原则;健全组织机构,在机构形式、组成及职能等方面进行变革;加强合作,明确各方在补偿中的权利及义务。同时,我国作为上游国,也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以争取和保障我国在国际河流上的开发利用权及生态补偿获得权。
本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分省、国家,定量揭示老挝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地域特征,为促进老挝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一直是世界各国环境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既要从法律、制度的层面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又要从技术、原理出发,根据危险废物的物质属性明确管理要求,从根本上防控环境风险。本书系统梳理了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分析了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估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简要概述了国内外危险废物风险评估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的现状,并对未来在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环境风险评估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技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显著提高我国危险废物
本书聚焦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流域,以水-碳耦合过程为主题,涵盖气候、地貌、冻土、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等基本要素,侧重介绍黄河上游水系发育和流域地貌演化、不同时间尺度水文气候变化及未来预估、高寒生态系统变化及碳循环、三江源国家公园相关政策等主要内容。
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从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国际模式的比较、中国特色的生成、战略谋划的设计、伟大成就的实现的综合视角,立体化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征。全书从现代化观念、问题视域、发展理念、发展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显著优势、崭新样板等方面,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全书通过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伟大成就的取得与发展优势的确立,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的理解。
本书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以保护流域生态脆弱性、提升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为切入点,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全面系统地研究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融合的效应测度、驱动机制及协同推进路径,回答了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否融合”、“为何融合”和“如何融合”的问题。 全书共分为9章,第一章讲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战略意义以及核心要义,第二章讲述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发展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生态品质已成为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生态环境发展和管理的新趋势、新目标。以低碳发展提升生态品质可以将地方近期的生态改进实践与长期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更能细致体现政策的效能、居民参与度和居民对生态品质的切实感知和认可程度。本研究剖析、辨识了生态品质内涵,分析评价了低碳发展对城市生态品质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评价低碳城市发展的模型方法,并以上海为例探讨了低碳发展与生态品质变化,估算了上海生态品质提升的目标,借鉴国际经验分析了上海促进生态品质提升条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