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马克思主义反对派提出“资本剥削劳动不是非正义的”并冠以马克思之名,这种颠覆性的观点倒逼着人们回到马克思,开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作为政治哲学的终极指向,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从规范性维度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应然状态,但这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社会实然状态作为现实基础,人类社会是不断探索正义、实现正义的发展史。本书从思想源流、科学意蕴论证和阐释马克思正义观的观点和内容,在以马克思主义视野对古典正义理论、当代正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理论的辩证批判中,呈现和表达马克思正
本书全方位描绘了海德格尔的共同体思想,以“共同体”为主题,从不同时期的海德格尔思想出发,立足于纵向与横向、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逻辑,通过问题缘起、理论定位、历史梳理三个纬度考察了该思想。(一) 基于问题纬度展示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批判、重构及影响,揭示出海德格尔关注“共同体问题”的最初因缘;海德格尔以“存在论”取代“传统形而上学”,成就了当代哲学的“后形而上转向”。(二) 基于理论纬度系统性的阐释海德格尔共同体思想的基本思路、实践内涵及其本质特征,进而形成对海德格尔共同体思想的理性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以及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立足新时代的宏观语境,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为论题,以获得感的提升为旨归,借助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从“获得感”概念入手,首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进行“理论一般”的学理阐释,如其内涵实质、构成维度与基本特征;其次,切入新时代这一特定研究论域,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发语境出发,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来源、生成过程与生
本书全面回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历程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提升公众文化自觉意识所采取的对策,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历程中重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提升公众文化自觉意识两者的同向同行,相互协同作用;通过对历史的梳理,从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出发,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公众文化自觉意识提升的互动机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公众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公众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此基础上,调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公众文
在现代经济中,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是资本运动的必然结果。互联网技术塑造了互联网生产方式,改变了马克思分析产业资本运动的物质基础,从而使产业资本运动具有新特征。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产业资本在执行购买、生产和销售各个职能过程中,形成互联网金融、信息化生产和电子商务等新形式,并形成以互联网金融、信息化生产和电子商务为新节点的产业资本运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产业资本运动过程出现一些新经济现象,如虚拟资本膨胀和经济金融化、经济全球化、生产智能化和网络化、商业垄断化等。本书以
本成果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数字劳动,分析框架和研究视阈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探讨了数字劳动的崭新变革,对于数字劳动的概念界定、不同样态、结构性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生产力角度对于数字劳动进行了批判性考察,研究了数字劳动的迭代效应和主体性悖论,并提出了数字劳动价值论;从生产关系角度对于数字劳动的新型异化进行了批判,数字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完成了对于数字劳动的形式吸纳和实质吸纳,这是数字劳动异化的最新表现;从上层建筑角度对于数字劳动的拜物教现象进行了分析,当我们把“数据产品”作为“数据商品
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精神世界的基本逻辑,按照其过程展开的总体顺序与机制运行的具体要求,本书提出了“理论—实践—制度—目标”的系统化建构路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化建构路径,“内容—载体—方式—环境”的渗透化建构路径,“学—思—践—悟”的自觉化建构路径。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九大建构原则,分别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道德教化与法律惩戒相结合,坚持信仰建构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坚持国家精神与个体发展相结合,坚持官方组织与民间力量相结合,坚持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言教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每一个“现实的人”的理想设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无限趋近的实践运动。而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并能够直接影响与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教育教学却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教育工具化、规训化教育等异化现象,进而使教育悖离了自身的价值理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领域人学空场的局面,从而导致人的单向度存在与片面化发展。教育异化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阶段性,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范式、以历史唯物主义
本书以“理论联动现实”为学术导向,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相关议题: 一是以“劳动辩证法”为主题探讨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关联,从劳动与资本的权力关系对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理论加以新的阐释,从存在论回应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误解。 二是以“劳动幸福”为主题对劳动幸福理论加以马克思主义阐释,分析这种理论形态的时代价值与理论局限,探讨“让劳动成为享受”的价值意蕴与现实困境。 三是以马克思劳动理论为基点,探讨了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扶贫道路、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等当代问题。
本书致力于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认识,从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整体性视阈出发,不仅肯定了生态生产力在其生产力观中的基础性、核心性地位,也恢复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