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永磁同步电机和同步磁阻电机的高效率、高性能驱动系统,介绍电机驱动系统的构建、高性能运转控制,以及电机特性和控制性能评估。主要内容包括电机驱动系统的基础知识,PMSM和Syn RM的基本结构和数学模型,电流矢量控制系统,无传感器控制系统,直接转矩控制,逆变器、传感器,数字控制系统,以及实机实验的准备和特性测量方法等。
本书系统地介绍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全书共分两篇16章,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电路元件,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等效变换法、电路方程法、运用电路定理法,动态元件,暂态过程分析(一阶、二阶电路),正弦稳态分析,频率响应和谐振电路,互感耦合电路, 三相电路,复频域分析法,非正弦周期性电流电路稳态分析,双口网络,网络图论基础与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等。本书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出发,通过对电路分析课程中重点、难点及解题方法的论述,将基本内容的叙述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机融合。书中
《电工电子技术(微课版)》共分为五个项目,分别为触电保护措施和现场实施触电急救、扬声器PCB印制电路板的制作与测量、三人表决电路的设计、USB迷你可充电小风扇的制作与调试、多功能电子控制器的制作与调试。《电工电子技术(微课版)》的主要特点是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理论与技能训练并重,学习用电技术基本知识,正确选择使用仪表及电气设备,认识常用的电子元件及其符号,能够使用图表、手册和公式对电路进行计算,能正确选择使用仪表及电气设备对简单电路进行安装与焊接。《电工电子技术(微课版)》
本书阐述了局部放电(PD)产生的机理及其危害,并结合模拟PD模型的实验研究,展示了作者应用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在PD信号模式识别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本书以小波原理、信号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以模式识别方法、神经网络理论和智能算法为核心,分别论述了PD信号消噪、特征量提取和特征空间压缩方法,并详细阐明了应用神经网络(NN)方法、模糊原理、混沌理论实现PD信号模式分类的全过程。
本书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电工与电子技术项目化教程(第4版)》、河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路分析与应用(第三版)》配套的电工技术实训教程。本教材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完美融合,采用“纸质教材+数字课程”的出版形式,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微课、动画、仿真等数字资源,随扫随学,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本书内容包括电工技术实训须知、安全用电、常用工具及仪表训练、常用电工材料与电路元器件的选用、电工技术基础实验、电工基本技能训练、异步电动机的拆装检修
本书首先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的特性,阐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系统相比其他传统的能量转换系统在技术上及经济上存在的优势,同时结合相应的技术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与总结。进一步围绕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系统所涉及的关键设备,如透平、压缩机、换热器以及其他辅助设施的设计研究挑战进行分析,并针对设备所需的高温耐腐蚀材料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讨论。
本书首先介绍了电力工程管理与新能源发电的基本知识,然后详细阐述了电力工程成本管理及电网规划、新能源中的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发电技术,以适应电力工程管理与新能源发电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本书是“现代电力系统丛书”之一,丛书由著名电力系统专家卢强院士策划并领导相关学者撰写,截至目前该系列丛书已出版十本,丛书在提高我国电力系统学术水平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书主要介绍了现场应用较多的继电保护新技术,如高压线路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工频变化量距离保护等; 同时在本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基础上增加了直流保护、行波保护、系统保护等内容,以期扩大继电保护学科范畴和研究人员的视野。
本书依托国家电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配电自动化实训基地, 按照国家电网配电自动化终端运维人员的I级、II级岗位能力要求, 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充分融合到任务实施过程中, 突出实操技能训练, 注重实训效果。本书共分4个工作情境, 内容涵盖配电自动化系统认知、配电主站、通信系统认知、配电终端的结构功能认知、功能调试、日常运行维护及常见缺陷分析、判断和缺陷处理等。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电力系统稳定性基础研究体系,提供了研究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普适方法。首先梳理电力系统稳定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明确电力系统稳定性相关术语的定义,总结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体系和研究路径。然后介绍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路径的基础环节,包括电力系统功率特性、电力系统动态特性以及动态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电力系统在静态、暂态和振荡过程中涉及的稳定机理、稳定特性以及各类稳定分析方法和稳定分析判据。最后介绍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提升方法,包括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暂态稳定和振荡稳定的控制机理及其所对应的规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