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为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玛丽·艾伦·米勒,共分为十章,分别介绍了玛雅文明中的建筑、雕塑、宫殿、法院、彩绘容器、壁画、书籍等。同时,作者利用最新破译的玛雅文字,为玛雅艺术提供了新的解释。
无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通论。全书共上下两册,上册分为史前至秦朝艺术和汉至南北朝艺术两部分,著录了海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私人收藏家等珍藏的史前时代以来各个门类的文物精品逾600件,其中很多今已下落不明,其影像资料仅见于本书;下册分为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两部分,除著录海内外公私所藏被盗流散出境的佛道造像、陵墓世俗雕刻外,还收录了我国各地名胜古迹照片数百幅,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遗迹保存与变化的实况。
本书为西方汉学界系统研究中国早期艺术史的发轫之作。书中大量文物珍品的
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通过艺术思维提高孩子核心竞争力的书。 不少父母都认为,学艺术就是学画画,其实不然。艺术不仅在艺术内,更在艺术外。 本书通过绘画、看展、设计等与艺术相关的日常活动,融入了艺术思维的八大维度,分别是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想象思维、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结构思维、系统思维。这些思维分别对应了八大核心竞争力:内驱力、思辨力、情境力、逻辑力、跨界力、未来力、模块力、全局力。这些是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能力,从而提升孩子的学习力。也就是说,父母不应仅仅
本书以晚明艺术观念为研究对象,将研究的问题置于晚明社会转型的广阔社会历史背景中,探讨晚明艺术观念与时代审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三维互动。基于艺术学理论的宏阔视野,结合晚明重大艺术现象和艺术事实,对晚明各艺术门类进行梳理、考察并作综合性宏观研究,揭示晚明艺术的情感本性观念及其时代意蕴、文以自娱的娱乐功用观念及其时代特性和自由游戏的艺术创作观念及其时代个性,在此基础上挖掘晚明艺术观念的时代精神与历史价值,揭示晚明艺术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说明晚明艺术正走向全面复兴,艺术观念也趋于全面成熟,以其鲜
本书依编年体例, 自上古以至清季论述中国美术发展概况, 系统有序, 有条不紊, 洵为一时扛鼎之作。书中主要讲了中国的绘画、铜器、陶器、玉器、漆工艺术、文房、宗教塑像等。《中国美术史》因系民国翻译著作, 人名、地名、纪年及语言表述或有不同于今日, 为尊重著作原貌计, 均不作改动。
CIHA Journal of Art History (国际艺术史学会学刊)旨在为世界各地艺术史研究学者创造一个展示自己学术成果的平台,以此促进国际艺术史研究与艺术史教育的交流与发展。主编Peter J. Schneemann(彼得施内曼)和Thierry Dufrne(蒂里迪弗勒内)选取由中国、瑞士、墨西哥等七个国家的十五位学者完成的十三篇论文,展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如何理解、阐释介入这一概念。尽管研究对象多元、研究者背景迥异,但十三篇文章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一个理念: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艺
700幅精美图片,500个内容标题,轻松厘清30000年西方艺术脉络; 由视觉到观念,全面理解人类文明进程。 本书按照时间线索和文化脉络,记录和阐释从史前到当代西方历史上具有纪念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 、雕塑和建筑,以及现当代的新媒体和观念艺术等。作者注重图像分析,内容深入浅出,帮助读者理解艺术,解答 “什么是伟大的艺术?” “如何理解这种艺术风格?”“这还算是艺术吗?” 等诸多问题。
本书系艺术史学的学术专著。本书在国内首次系统梳理了20世纪英语世界中国艺术通史撰写状况,将十三部尚未译介的英文版中国艺术史专著引介到国内学界,以期以直接材料补充研究需要。同时,探索文学参与视觉艺术史建构的意义和西方学者对文学与视觉艺术关系的理解;通过本体与建构的差异比较,促进跨文化研究中双向交流与对话机制的形成。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是20世纪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编撰概观,第二章是20世纪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之艺术观与艺术史观研究,第三章是20世纪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中文学与艺术关系研究,第四
本书是一部关于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专著, 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中外艺术作品为例, 说明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三大特征: 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及其对人所产生潜移默化、以情动人、寓教于乐的教育作用。下篇根据古今中外各阶层人士的实际案例及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阐述艺术美育的四大功能: 以美怡情、艺术人生, 以美辅德、陶冶情操, 以美益智、想象创造, 以美健体、抚慰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