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艺术史学的学术专著。本书在国内首次系统梳理了20世纪英语世界中国艺术通史撰写状况,将十三部尚未译介的英文版中国艺术史专著引介到国内学界,以期以直接材料补充研究需要。同时,探索文学参与视觉艺术史建构的意义和西方学者对文学与视觉艺术关系的理解;通过本体与建构的差异比较,促进跨文化研究中双向交流与对话机制的形成。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是20世纪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编撰概观,第二章是20世纪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之艺术观与艺术史观研究,第三章是20世纪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中文学与艺术关系研究,第四
本书共8章,除引论部分概述全书内容外,其余部分按时间顺序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美术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追溯。考虑到美术发展中的不平衡状况和教学的需要,本书在各章中没有平均着力对美术的各门类(绘画、建筑、雕塑、书法和工艺美术)进行描述,而是在对各时期的美术发展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侧重对最能体现那个时代美术成就的方面加以介绍。书中没有过多的理论阐述,而是把美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力图使读者在美的愉悦和享受中获得中国美术史的知识。 本书既可作为本科及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素质教育与
本书是一部关于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专著, 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中外艺术作品为例, 说明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三大特征: 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及其对人所产生潜移默化、以情动人、寓教于乐的教育作用。下篇根据古今中外各阶层人士的实际案例及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阐述艺术美育的四大功能: 以美怡情、艺术人生, 以美辅德、陶冶情操, 以美益智、想象创造, 以美健体、抚慰身心。
泰山精神是以泰山为载体的山岳文化精神,它是在悠久的文化积淀中形成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赞之的:国之魂魄,民之肝胆。这把泰山精神上升到另一个境界,即中华民族的精神。人类诞生以来,泰山就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赋予了泰山无比的荣耀与辉煌,而泰山也以它独有的精神内涵不断影响着整个中华文明。
本项目精选百多年来海内外摄影家们拍摄的高清照片,结合中国历史地图、文化地图,和有关壁画、石刻图、绘画作品等,以百姓喜爱的图片阅读的形式来记录和反映泰山精神
本书是青年学者张屏瑾的影评集,有五篇电影评论文章,从多部电影史上耳熟能详的电影作品入手,去探讨女性被影像化的生存状况。正如作者所表达的,理解女性或从图像开始,古典爱欲化为水中的倒影,机械复制时代受到凝视的对象,在种种清晰与暧昧的镜像关系中,她们被不断地定义、涂抹与再现。这一系列文章尝试分析影像作品中的女性呈现,影像特有的虚构方式与感官作用,恰能对应要讨论的一些女性生存的状态与现实。
本书分为美术知识、美术教学、美术教育、美术管理与美术实践、美术设计实践应用案例分析、美学教学案例分析、现象学美术教育等七章,细致地阐明了美术艺术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策略。
本书共10个章节,分别为远古的收藏、高古瓷、唐三彩及唐代瓷器、宋代瓷器、元代瓷器、明代瓷器、清代瓷器、民国时期瓷器、佛教藏品和其他藏品。内容包括: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高古玉;青铜器;铜镜;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等。
《新中国艺术经典革命历史美术精品篇》甄选了85件经典的美术作品,通过美术创作者的视角展现了从五四运动到抗美援朝时期的重要革命历史事件。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导向,以编年体叙述方式阐述中国美术史发展的脉络和线索,针对每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阐述该时代的艺术样式和风格特征及其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