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个哲学分支, 关注科学的基础、方法和含义, 主要研究科学的本性、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解释、科学检验、科学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科学理论的选择等。科学哲学作为对科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哲学学科, 探讨了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丰富内涵 (作为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的科学), 把握了科学的精神底蕴和文化意义。本书不仅涉及科学哲学元论, 还细致分析了科学哲学的根本性论题, 书中的观点新颖且全面, 对于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有促进作用。
本书以保密通信为背景,阐述了不确定混沌系统网络同步控制的关键问题,系统介绍了不确定混沌系统的基本概念、稳定性理论、同步控制技术及仿真实验,为读者提供混沌同步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技巧。主要内容包括不确定五阶忆阻混沌电路系统的自适应修整函数投影同步、不确定混沌系统带有指定衰减度的自适应有限时间同步、基于多个不确定混沌系统的有限时间自适应广义复合同步、基于切换型事件触发机制的异构混沌系统网络同步以及基于组合型事件触发机制的非线性不确定分数阶混沌系统自适应网络同步。
人类的未来有什么可能性?人类将走向何处?《联线》杂志创始人珍·梅特卡夫(Jane Metcalfe)与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的主编布莱恩·伯格斯坦(Brian Bergstein)在《给未来人类的时间胶囊:25个改变未来的科技愿景》一书中精挑细选25篇文章,带领我们一窥生物与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的未来将产生的影响。 本书提出的25个愿景希望能让跨领域的学者专家彼此对话、讨论,这25篇文章包括知名的合成生物学之父乔治·邱契(George Chu
选取用于改造环境的3大中国重大科技工程,以漫画拟人的方式解析重大科学成果中的基础知识,对知识点的解析包含物理等多门学科,结合对工程学思维的讲解应用。书中对超级工程的建造方式、技术难点、社会意义都做了细致的讲解,并非简单的罗列。运用儿童能够理解的场景和例子,令超级工程直接和小读者对话,让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超级工程的好朋友。书里借鉴了闯关、游戏的内容和场景,也与建造过程的技术突破相贴合,独具动感,富有创造力。
增长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不言而喻的、明确的目标。增长现象支配着世间万物。小到微生物个体和群落,大到帝国、文明乃至星系,都处在动态的增长变化过程之中。在本书中,斯米尔带领读者回溯了从微生物的感染到动植物的新陈代谢、从早期农业的出现到帝国与文明的兴衰等种种增长现象。 在自然环境中,人类驯化了动植物,改变了它们的生长,使其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家禽、家畜和农作物的生长与它们处在自然环境中的祖先的生长截然不同,而这正是维持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关键基础之一。相比之下,在由人造物和人类行为组
本书回顾了自公元1400年大航海时代至今,西方帝国主义借助军事、医疗、船舶等方面技术的不断升级,在全球范围内殖民扩张的过程,揭示了技术创新在不同环境中的历史、前景和局限性,审视了西方帝国主义与技术的复杂关系。 书中广泛涉及了近现代医药、枪炮、航海技术、船舶制造、飞机制造等多个技术领域,却又不只着眼于技术的演进。书中阐明了新技术在某些环境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带来了胜利,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却遭遇了不可预见的失败。作者通过详细描述六百年来西方殖民者从技术优越地位获取利益——被殖民者逐渐掌握技术从而
该书汇集了清华大学STS研究所40年发展历程中在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涉及自然辩证法、系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实践哲学、产业哲学和科技伦理六大研究方向,这些论文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价值,也对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有帮助。
本书研究的问题是科学、哲学及其发展能否对社会组织和人们生活提供一种洞察。作者认为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有必要研究科学和哲学发展史中哪些新发现成为研究人们面临生活问题的新的视角。全书内容全面而翔实,语言简洁而清晰。作者对科学哲学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历史阐述,特别是围绕“如何正确评价科学”这一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对不同历史时期、派别的重要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观点给出精当的陈述和分析。作者还结合科学哲学的当代进展,包含了关于理论评价、实验活动、科学实在论争论以及生物学哲学的新近工作。
自然界的语言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作者凯伦·巴克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自然界中人类听不到的悄悄话。例如:◎鲸鱼妈妈会用夹子音跟鲸鱼宝宝说话;◎大象可以跨越数千米互相传达位置信息、整顿象群队伍;◎小海龟会隔着蛋壳呼唤彼此、协调出生的时刻;◎兰花仅是听到虫子咀嚼叶片的录音,就会分泌出防御性化学物质……在带领我们进入未曾涉足的神秘世界的同时,作者又让我们认识到
本书全面且深入的研究盲系统辨识问题,通过利用系统模型的结构特性,提供确定性辨识解决方案,以揭示相关数值计算的基本代数性质。基于子空间的辨识方法是处理传统盲辨识问题和经典状态空间辨识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将被广泛应用和推广,以解决若干具有挑战性的结构化系统盲辨识问题。从最优化的角度看,子空间辨识技术可以看作是求解低秩矩阵分解或低秩极小化问题的方法,但它不能处理具有结构约束的动态系统的盲辨识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差分凸规划方法,该方法比传统的基于梯度的优化方法能得到更可靠的辨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