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国家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到来,积极建立目标导向海域管理机制、提高海域开发利用质量,已成为国家海洋战略的重中之重。本书基于“价值观”“效率观”及“发展观”三个维度全面阐述海域资源高质量开发利用的表象、内涵和理论逻辑,梳理海域资源的产业贡献、开发规模和强度变迁,揭示海域存量与环境质量收敛趋势,剖析现行管理机制漏洞,最终提出制度体系更完整、运行模式更优化、国际参与能力更强的海域管理新机制架构,以适应海洋领域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求。
本书介绍了潜水器耐压结构在大深度载荷下和中厚壳范围内及采用不同高强度材料(包括钢材和钛、铝合金)的强度计算方法。全书内容共10章,主要介绍球壳、圆柱壳、圆锥壳、锥柱结合壳及开孔加强的静强度、稳定性(屈曲)和外压极限强度计算的理论方法及相应的校验;重点阐述载荷安全系数的确定和可靠性分析、潜水器内压容器的设计计算、高强度材料的应用、壳体加工初始缺陷分析和要求。
本书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始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关于物理海洋学的思想和方法,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与综合能力,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掌握物理海洋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本书特别强调动力学基础知识。本教材参考了国外一些专题研究书目,例如Olbers的《Ocean dynamic》,Kudu的《Fluid Mechanics》,Cavallin和Crisciani的《Quasi-Geostrophic Theory of Oceans and Atmos
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特殊、资源丰富,全球变暖使极地航道有望成为重要的国际运输干线,极地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研发工作需要更深入的基础研究。本书以势流理论为基础,基于流域分解法,利用边界元法,以单冰间航道、多冰间航道、非冻结港口、冰层覆盖冻结港口四种典型极地冰区限制水域为例,进行了极地冰区限制水域海洋结构物水动力、波动模拟匹配计算方法的深入研究与介绍,旨在为极地冰区水动力学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使读者对典型极地冰况下浮体极地航道港口的水动力载荷求解方案有所掌握,为极地作业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制造提供坚实技
本书结合海岸及近海工程开发建设、综合治理及灾害防治等方面需求,详细介绍了各类水工建筑物及其适用条件,以及设计施工中主要应注意的问题,使读者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可很好的掌握工程建设中的各类施工技术。本书重点介绍了海岸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机具,内容涵盖相关行业规范,从而增强了本书的应用性特点。
本书可作为水利工程学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教材共十四章,主要内容分为四篇:海洋概览、海洋经济相关经济学理论、海洋产业、沿海区域经济。涵盖了有关海洋自然、海洋与人类的关系、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等与海洋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内容。
本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绪论、波浪理论、随机波浪、波浪传播变形、近岸流、非粘性泥沙运动、粘性泥沙运动和海岸演变,每章后附有相关专业词汇的英汉对照表。
海洋观测是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基本手段;海洋观测数据更是海洋开发与管理、海洋工程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权益和军事斗争的重要依据,其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各类涉海行业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中国海洋公共管理学》把海洋管理的分析纳入公共管理的视野之中,为我国的海洋管理提供系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支撑。立足于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了中国特色的海洋公共管理创新模式,重塑了海洋管理的制度框架体系。对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的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深入分析,梳理总结了当前需进一步理顺的各种关系,为国家海洋局有效行使管理职能、为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细化”提供理论依据。明确了海洋社会组织在现代海洋公共管理中的职能定位,分析了海洋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发展路径,提出政府与海洋社会组织
吕华庆主编的《物理海洋学基础》是以温、盐、密、浪、潮、流为主干进行编写的,适用于海洋气象学、海洋工程和物理海洋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地球、大气层、海洋热量收支、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海水基本运动方程、湍流、混合和不稳定、海流、大洋环流、海浪、内波、赤道波动、潮汐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