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成员国之一,实现了我国本科阶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际接轨,然而作为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对《悉尼协议》的国际标准学习较少,在高职高专工程教育阶段的重视度还多有不足,导致我国高职高专阶段的工程教育及工程技术专家培养仍然没有被其他国家认可的机会。《悉尼协议》作为一项针对三年制高等工程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协议,对我国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的培养还存在着较大的问
本书是一部高等教育改革者的创新实践之实录, 由“教育卷”和“经管卷”两卷组成。教育卷论及大学五大职能中的前两个, 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这也是大学最重要的两大职能; 经管卷则涵盖后三个职能, 即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作者长期在大学教育与管理的第一线, 无论是从事教学科学, 还是作为学校掌门人的一校之长, 历年来公开发表了大量颇具影响力的相关研究文章和讲话、演讲。其中, 研究文章注重理论性、思想性、学术性、系统性, 讲话、演讲则侧重情景性、针对性、操作性和主张性。本书基
本书内容脱胎于果壳网“果壳问答”栏目的“高考应该怎么选专业,各专业学习的内容?”这一问题,精选了八百余条答案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深度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补充,力求做到覆盖所有常见专业。300位多个专业的师兄师姐现身说法,从日常生活的吐槽到潜移默化的精神升华以及毕业后的去向,全面呈现最真实的大学专业,让你的未来不再迷茫,报考志愿更加心中有数。不玩虚的,只告诉你大实话。
本书以应用型院校(包括应用型本科、职业技术本科、高职高专)专业集群实践探索为研究对象,以院校研究为研究范式,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基于专业集群理论体系,从院校实践探索层面,系统阐述了专业集群的建设体系架构、谋篇布局探索、规划设计探索、内涵建设探索、“四新”建设探索、机制创新探索、成效评价探索等内容,并从院校研究的视角进行了评析。本专著注重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相呼应,研究和回应了应用型院校在推进专业集群的实践探索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构建了基于顶层设
《清华大学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第一辑)》总结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经验,梳理总结清华大学新时代以来在立德树人、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管理与服务保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重点工作、亮点工作并编撰为案例,供全校师生学习,供高等教育工作者和上级部门参考。全书包含九个部分:第一部分 教育教学;第二部分 学生思政工作;第三部分 队伍建设;第四部分 科研创新;第五部分 社会服务;第六部分 制度与文化建设;第七部分 国际交流合作;第八部分 管理与保障;第九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交汇,对我国传统行业的发展战略产生重大影响;行业特色高校在引领行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发展路径,实现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挑战。本书以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逻辑起点,融合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扎根理论法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制约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挑战,提出推
本书分为峥嵘岁月:改革发展见证录、桃李葳蕤:东陆良师回忆录、风华正茂:校园生活感怀录三编,主要内容包括:我与云大五十年、云南大学改革开放之杂忆散记、筚路蓝缕的十年等。
《美国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是对美国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分析。书稿中梳理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剖析了其培养模式的内涵、特点、理论基础和本质属性,以及培养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了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和经验,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具有参考价值,可供高等教育研究者、高校管理人员阅读。
本书为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年度报告,为连续性出版,每两年一本,2019年该书转入我社出版。 《“四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从多方位、多视角探究探讨了“四史”教育融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融入内容、融入方法、融入举措等重大问题。该书对帮助读者系统了解和掌握“四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大学文化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应对西方文化冲击和构筑国家文化安全屏障中处在前沿位置。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和文化生产的重要阵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校的文化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本书作者立足长期的高校工作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安全的论述为指导,从西方文化霸权、网络文化、宗教渗透、思政课主渠道、师德师风、大学生心理健康、环境文化、对外交流、文化创新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