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炉课程设计计算与实例》结合工程实际,详细论述了工业炉设计的主要步骤、典型的工业炉设计计算方法,突出应用性与实用性,特别重视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概论、工业炉总体方案设计、工业炉工艺设计与计算、工业炉部件设计与选用、工业炉制图要点、工业炉安全与环保、工业炉工程概预算初步,以及具体的工业炉设计实例。 《工业炉课程设计计算与实例》可作为高等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热能工程、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工
《双碳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综合实验》的特色体现在双碳背景下热能工程实验的综合性和设计性,以及当前先进表征技术方面。在实验方面,通过大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计和设置,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创新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将所学专业知识系统化、实用化,进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先进表征技术方面,通过大量现代先进仪器设备和表征技术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测试手段和分析方法,并能够借助先进仪器设备的测试分析结果,助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程能力,全面提高
本书是在《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的指导下,按新设立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规划和要求进行编写的。本书按照储能的“本体技术—集成技术—工程应用”思路进行阐述,依次介绍了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和储热等储能技术。这些储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与特性各异,涉及物理、化学、材料、机械、电气等多个专业的知识。考虑到本书主要面向储能技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作者省略了若干高深的理论内容,侧重于对其中的基础原理和关键特性进行介绍,并穿插了实际应用案例,帮助读者对这些储能技
内容提要本书共分9章,第1章对新能源及新能源材料进行了简述;从第2章开始分别介绍了储能技术与储能材料、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和锂离子电池的可持续回收技术、锂硫电池及材料和锂硫电池性能提升策略、燃料电池(包括碱性燃料电池、磷酸盐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材料、金属空气电池及材料、太阳能电池及材料、超级电容器及材料,以及镍氢电池、核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地热能关键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本书可作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
《热工基础》是为本科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篇。工程热力学部分将理想气体的性质及其相关热力过程合成一章,气体动力循环、水蒸气和蒸汽动力循环以及制冷循环等几章紧接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之后,以便学生加深对基本定律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与运用基本定律;传热学部分在阐述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基础上,讲解了传热过程分析和换热器的计算,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解决实际工程中的传热问题很有帮助。为了帮助学生复习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章附有例题、思考题和习题,这些题的
电力系统是一个由大量元件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电力系统面临未有过的发展机遇。大机组电厂和超高压乃至特高压电网的不断建设,使得电力系统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容量也愈来愈大。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电力系统,《电力工程技术与新能源利用》主要介绍了电力系统基本知识及其一次部分。 由于大规模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当今世界面临常规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枯竭和环境不断恶化的双重危机。节约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太
内容简介太阳辐射的热能利用是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本书以项目化的方式,全面介绍了太阳能光热应用的基础知识和主要内容。全书共分9个项目,以太阳能热利用工作原理、研发设计、安装维护、工程评估为主线,以天文学、传热学、工程学和光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太阳能热水器与热水工程、光伏光热综合利用(PVT)、太阳能光热发电、太阳能制冷、太阳能建筑、太阳能储存及其在工农业上的应用等。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新能源应用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
《新能源材料概论》针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要求编写,内容包括目前在新能源领域应用较为成熟的生物质能源材料、氢能材料、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能源材料概论》选材得当,立足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为学生学习新能源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扫描书中二维码可以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在热计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热交换器为主要对象,系统阐述其工作原理、传热计算、结构计算、流动阻力计算和设计程序,并对几种典型的高效间壁式热交换器作了集中介绍,最后又扼要地对试验研究方法、强化传热途径、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价进行探讨。 本书系统性强,文字简练,特色明显,并注意吸收最新进展。可作用高等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化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等专业师生及设计、科研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