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产业,建筑业的能效提升以及转型升级对实现零碳排放意义重大。建筑业物化能耗,是指建筑物建造过程的直接能耗与生产和提供建筑活动相关产品、服务的间接能耗的总和。本书立足建筑业物化能耗的时空异质性,基于“国家”-“省级”-“城市群”尺度,开展“需求”-“供给”双视角下建筑业物化能耗的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建筑业物化能耗驱动机制与变革规律、时空分布与效率特征、区域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以及供给形态与路径演化研究。
本书是学习Revit 2018中文版建模软件的实训指导书,以项目驱动实例教学为基础,配有实训操作练习,深入浅出地介绍使用该软件进行建模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全书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细分为多个实训任务,主要内容有Autodesk Revit基础知识,包括Autodesk Revit 2018的安装与启动、工作界面介绍与基本工具应用;Revit常规信息模型创建,包括标高和轴网,墙体,门窗,楼板,屋顶和洞口,楼梯、扶手和坡道,房间和面积,场地,明细表,渲染与出图;Revit概
本书编制依据为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专业教学标准、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初级) 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赛要求, 融通“课、岗、证、赛”, 精心整合和序化了教学内容, 旨在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水平, 提高学生证书考核通过率, 提升建筑行业相关岗位人员的技能水平。按照项目教学法的理念, 本书内容设置为七个项目, 每个项目划分2-5个模块, 最终分解为清晰简洁的任务点。
建筑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空间,也是人所创造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建筑设计中难的往往是设计概念推敲的阶段,其实从建筑的概念遴选到设计过程,再到建筑设计成果的呈现,都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本书以建筑设计时常用的几个灵感来源为线索,从环境、文化、行为、形态、技术五个方面,为建筑设计构思及创意提供既系统科学又艺术创新的演绎。每个部分都详细讲解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建筑创作实践分析,具体讲述建筑设计构思与创意的过程。本书适合建筑设计及相关专业的师生、从业人士阅读。
本书结合《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17)、《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10)、《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10)及相关的建筑设计规范,由浅入深地介绍AutoCAD 2020中文版的各项功能。全书共15章,第1~9章,介绍AutoCAD绘制和编辑的基础知识;第10~13章,介绍AutoCAD在建筑制图中的应用,包括建筑单体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绘制,建筑详图的绘制,以及三维图形的建模和效果图的绘制;第14章和第15章,介绍AutoCAD图
本书结合《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17)》《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10)》《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10)》及相关的建筑设计规范, 由浅入深地介绍了 AutoCAD 2020 中文版的各项功能。全书共15章, 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9章, 介绍了AutoCAD绘制和编辑的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为第10-13章, 介绍了AutoCAD在建筑制图中的应用, 包括建筑单体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绘制, 建筑详图的绘制, 以及三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石材、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墙体及屋面材料、建筑钢材与铝材、建筑功能材料、建筑装饰材料、新型土木工程材料、常用土木工程材料试验等12个项目, 将“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四新和“信息化、智能化、工业化、国际化、绿色化”建筑五化应用到教材中, 与现行国家标准要求。
本书以房屋构造为主,将建筑材料的内容融入房屋构造中,主要阐述建筑材料的种类、基本性质、建筑物的组成、构造原理及常见构造做法。本书由概述、基础与地下室、墙体、楼地面、垂直交通设施、屋面、门窗七个教学模块组成。每个模块节点化,分为知识单元、技能单元和思政单元,附有教学评价表。
《中文版PKPM 2022结构设计完全实战技术手册》基于PKPM 2022的BIMBase集成系统和PKPM 2021 V1.3软件,讲解在混凝土建筑结构、砌体结构及钢结构设计和结构分析等方面的行业实践应用方法。《中文版PKPM 2022结构设计完全实战技术手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BIMBase集成系统和PKPM建筑结构软件的界面、基本操作及相关设计命令的使用方法,并配合大量的实例练习,使读者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中文版PKPM 2022结构设计完全实战技术手册》是指导
从振动基本理论及结构动力学逆问题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入手,围绕单点载荷识别方法、多点动载荷识别方法、分布动载荷识别方法、动载荷位置识别方法展开系统性的介绍与分析,涵盖周期性动载荷识别、冲击动载荷等确定性动载荷识别以及随机性动载荷识别,并针对动载荷识别过程中的病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专门性的介绍。本书对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等工程结构的优化设计乃至结构健康监测和故障诊断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