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全球化和以互联网为沟通方式的新时代历史语境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均受到历史进程诸多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作为跨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比较文学也遇到了诸多难以突破的问题。不仅许多文学理论概念、传统阐释文本的评论模式及方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世界文学经典研究及教学同样也遇到了诸多新的难题。由于诺贝尔文学奖对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学经典评价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世界文学经典的恒定性事实上早已被打破,一些亚洲、非洲等国家获诺奖的作家作品以及以往因历史原因而被忽略的次要经典正逐渐进入
《马厩岛》是作者阔别多年后带来的全新中短篇小说,收录了他最近创作的十三篇作品。这些作品都曾发表于国内重量级文学期刊上,受到广泛好评。作者的笔触深入人物的肌理,其作品以描写暗自神伤的小人物居多,文字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却丝毫不让人感到陈旧乏味,其真挚的书写也容易唤起当下人的情感共鸣。《制琴师》中塑造了一个上海老头作为精神启蒙导师,点亮了小镇青年的蒙昧人生;《游泳池》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建的游泳池为叙事中心,书写小镇男女……作者的叙述深深扎根于民间社会之中,既节制又蓬勃,方言的使用让小说充满了浓郁的烟火
《造物须臾》是作家牛健哲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包含了《堂巫》《造物须臾》《黏腻故事》等十篇发表于知名杂志的短篇小说,展现人与客观世界的冲突中的哲学思考。他的小说创作充满异质性和现代主义味道,小说内容与形式独具匠心地有机结合,一系列小说在有限的时空布局内大胆探索,以小事件切入,视野开阔,格局宏大,展现人性的复杂和深邃。
“爱与死亡”系列长篇小说之一。讲述了一场异国他乡的生死之恋。穷愁潦倒的男女主人公在日本邂逅,不堪的处境使他们彼此相知相恋,冰冷的现实最终使女主人公死于一场车祸,而“我”只能抱着女主人公的骨灰,把一段绚烂和凄美的爱情记忆埋在樱花树下。
本书是一部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工人运动到上海解放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塑造了苏曼云、许一清等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工作者,他们在重重包围中与日本特务机关、国民党军统特务系统斗智斗勇,完成抢救珍贵文物、运送重要资料到苏区、保卫上海迎接解放等使命。小说对历史走向、大趋势大潮流体现到位,故事背景有很多细节支撑,有上海社会文化小百科之感。
瀛波庄园坐落于大都市的南部边缘。实际上,它是一扇世界之窗,诸多时空在此重叠。转瞬的细节成为历史的注脚,时间变化莫测,世界存在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这是一部由术语写作的长篇小说,以交织的文本书写大千世界中的光怪陆离,带领读者进入轻快、空荒的未知。
《漫长的革命: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是朱国华最新论文集,共分为三个部分,上编为文艺学反思,中篇论述审美经验的诗学测绘,下编包含三小节访谈,内容丰富,体系完备,是了解、研究中国原创文艺理论发展现状不可或缺的资料。朱国华对中国原创的文艺理论进行反思,结合网络技术与全球化时代的契机,对未来中国学术原创的可能性进行瞻望。通过多年治学研究的经验总结,作者从问题意识、方法论、推论过程、意义阐释等方面探讨中国原创学术的拓展与创新,可以有力地开拓高校及学术界的市场价值。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文学史料学研究”(20CZW053)阶段性成果。本书上编立足于观念与分类,从历史观、史料整体观入手,中编侧重于史料具体视域,围绕史料私人性维度、通俗维度和版本维度拓展现当代文学文学史研究的史料视域,下编则主要是个案分析。从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既阐明史料与文学史研究的学理关系,以及史料的宏观特点,又总结已有研究中重点领域的历史经验,和剖析薄弱环节如何突破。
“哈佛文学课堂”系列从书,由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大卫·达姆罗什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陈永国教授联合主编,达姆罗什教授选编并做总论,陈永国教授翻译并做逐篇导读,历时十年,倾力打造。本丛书迎合了我国大学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急需,在吸收传统文学选集编撰长处的前提下,以独特的视角、主题切入,给读者还原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哈佛文学课堂。本书为此系列第五本,其主题是“文学中的冒险”,核心是前现代时期旅行与讲故事的交织?将经典的历史游记和虚构游记作品汇集在一起。在现代全球化开始的
本书讲述了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贫困对创作的影响等问题。作者鼓励女性打破头脑中的樊笼,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