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年前,西方公共舆论大概还相信,社会正在进步:民主和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取得重大进步,实现自由和解放,社会崇尚知识,生活方式多元化……这一切似乎都成了未来世界的准则。然而,最晚到了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人们就不无痛苦地认识到,伴随这些进步的,还有幻想。 事实上,直到现在,社会的转型才逐渐清晰起来:原有的“工业化的现代”已被一种“晚现代”所取代,此中充斥着新的力量极化和新的矛盾——进步和困窘相伴相随。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直切当前社会最核心的结构特征:新的社会阶层,后工业时
李宗侗治学,上探古史,下及近代,对中国古代史、晚清史、史学史等均有专门研究,成一家之言。本书收录作者论史文章30篇,选自作者几部代表性著作。全书由三个部分和附录组成。第一部分,“中国史学起源”收录作者论述中国史学源流的论文12篇;第二部分,“史家与史官”收录作者论述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文章10篇;第三部分,“历史的剖面”收录作者就某一个专门问题撰写的文章8篇,从具体的侧面反应李宗侗的史学观点。附录包括李宗侗著述目录。
本书稿是《“六观”中国式现代化丛书》之一部。本丛书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和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讲清楚、说明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之处、符合中国国情之处、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之处。 本卷主题是对“历史观”理论、定义、范畴等问题的讨论。重点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强调了必须坚持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展望和探讨了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近代中国学术引入西方分科体制以来,中国历史学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话语表达等持续受到关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逐步探索中国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取得极大建设成就,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历史观。本书重点选取新时代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果,分为历史理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边疆学、世界史这六编,既回顾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历程和成就,也总结其经验和方法,更思
本书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北大史学》前已按照一年一期的速度,出版了20辑,自第21辑开始,《北大史学》已经改为“专号”和其他文章相结合的方式。本辑为第26辑“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国史”专号。内容分为“专题研究”和“学术评论”两个部分。专题研究收录论文9篇、书评1篇,部分文章篇幅较长,大部分文章均是一对某个事例或人物的具体考证为切入点,以小见大。这些论文讨论了8世纪东亚的书籍流动和知识往来、明代学术笔记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传播、出版及接受过程、17世纪东亚“返礼学”思潮、明清朝鲜燕
数字史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它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方法进行历史学研究。作为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它邀请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共同参与,为探索、理解和展现过去提供一种令人兴奋的新方式。 本书提供了对数字史学简明扼要的介绍。从讨论历史数字化研究的起源开始,作者探讨了历史如何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问题,随后介绍了数字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包括数据库和档案、跨学科和公众参与等。此外,作者概述了大数据研究方法及存在问题——无论是涉及文本资料的,还是涉及视觉资料的,并给予原生数字化时代以特别关注。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标识性事件。本书主要将这场学术运动置于“中外交汇”的现代中国学术语境之中,追索西方汉学、目本"疑古"思潮、宋明文献辨伪学,清代乾嘉考据学、晚清今文经学、清末民初"新史学”以及民国“古史重建”派和民国唯物史观派等学术形态或学术流派与这场学术运动之间的学术因缘,从而多维度、全方位地揭示这场学术运动何以能够在现代中国学坛兴起的复杂面相。
民国史学指从1912年元月至1949年10月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学。本书将民国时期史学纳入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研究它的产生、兴盛、演化,以及学术演进机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而认识特点,探索规律,将这个独立断代的史学史体系化、完整化;以史学流派、学术机制为切入点,从制度的层面和学术自身的矛盾运动中考察史学的发展变化。
《中国史学史》一书主要由十章组成,系统论述了我国史学自炎黄至民国的发展情况与演变。探讨了史的本义及远古史官的产生与分工;梳理了先秦时期的著名史家与史籍,有孔子《春秋》、左丘明《左传》、《战国策》和《世本》等;深入分析了两汉至唐初私家修史的繁荣,这一时期涌现了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等彪炳后世的史家、著作;阐释了唐宋官修史书的建立及至清代史学成就的突破,其间出现了二十四史中其余多部正史、新的史学体裁纪事本末体、史学集大成者刘知几和章学诚;回顾了民国年间史学发展的趋势及重要
在这本别开生面的访谈录中,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通过与九位引领了新史学写作的学者的对话,探讨了历史写作的新路径,考察了所谓新史学的特性。在一系列的访谈中,阿萨·布里格斯、彼得·伯克、罗伯特·达恩顿、卡洛·金兹堡、杰克·古迪、丹尼尔·罗什、昆廷·斯金纳、基思·托马斯和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就他们的主要著作以及他们与其他重要史学家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