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我国深地科学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深地研究的多尺度特色和强系统性,明确了深地科学在现代地球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该领域的两大发展趋势(一是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创新发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是从不同学科相对孤立的探索研究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地科学前沿的十大科学问题和一个能引领深地科学研究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议围绕这些重点方向,进一步开展跨学科、跨圈层综合交叉研究,形成地质天然观测、实验模拟和计算模拟协同创新的工作模式。
本书以裂隙石灰岩中的岩溶管道发育过程为核心,聚焦岩溶发育初期的生成与演化机制,通过数值模拟揭示岩溶系统中流体流动与化学溶蚀作用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本书首先系统综述近20年来岩溶演化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全面梳理该领域的主要学术成果和技术发展现状;然后,重点阐述岩溶发育的反应动力学理论,并建立岩溶早期发育与演化的反应性溶质传输数值模型,同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讨论裂隙开度、裂隙网络非均质性等关键因素对裂隙溶蚀行为和岩溶发育过程的影响;最后,通过对二维与三维模型在刻画岩溶演化过程中的差异进
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德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35岁的德军上尉魏格纳奇迹般完成了《海陆的起源》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海陆的起源》是现代地球科学的奠基之作,详细阐述了大陆漂移理论,提出古代大陆原来联合在一起,因大陆漂移而形成各大洲的观点。全书分三篇共13章。第一篇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指出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的问题,反证大陆漂移说的正确。第二篇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与生物学
本书以钛柱撑蒙脱石复合材料处理重金属离子为主线,系统介绍了钛柱撑蒙脱石复合材料的制备,钛柱撑蒙脱石复合材料粉体的焙烧,钛柱撑蒙脱石复合材料吸附铜离子,钛柱撑蒙脱石复合材料吸附镍、锰离子,钛柱撑蒙脱石复合材料吸附锌离子,钛柱撑蒙脱石复合材料吸附铅离子,钛柱撑蒙脱石复合材料吸附钴离子,钛柱撑蒙脱石复合成型材料吸附镉离子及活性炭/钛柱撑蒙脱石复合材料吸附镉离子。本书可供环境工程、矿业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及相关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北大别杂岩带(简称北大别)是大别碰撞造山带三个含榴辉岩的构造岩石单位之一,属于扬子三叠纪深俯冲陆壳的一部分(下地壳岩片),为中生代高温超高压变质带,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叠加等多阶段高温演化过程,以及山根垮塌期间的大规模部分熔融与混合岩化作用,是研究碰撞造山带根部带岩石组成及其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室。本书重点介绍了笔者获得的北大别榴辉岩、混合岩及相关岩石、含刚玉黑云二长片麻岩等方面的系列重要成果,解决了北大别的大地构造属性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为大陆 碰撞造山带根部带研究提供了范例。
白云岩-鄄蒸发岩共生体系在各大沉积盆地均有分布,与油气资源息息相关,本书综述了国内外各大沉积盆地共生体系发育特征,以川东北飞仙关组共生体系为典型研究对象,探讨共生体系沉积特征、白云岩成因、源?鄄储?鄄盐特征等相关问题;划分出了共生体系中岩石类型及组合方式,探讨其差异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主控因素;厘清了川东北飞仙关组共生体系时空分布规律,揭示了共生体系耦合机制;解析了白云石化流体特征,明确了白云岩成因,并阐述了共生体系源?鄄储?鄄盐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沉积地球化学是研究沉积物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学科,是沉积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相融合和交叉形成的一门重要科学。本书运用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方法,通过研究沉积岩或沉积物中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特征在环境分析、源区识别、气候研究、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并详细介绍这些方法的使用条件、应用局限等。
本书是一本环境保护类图书,本书围绕地质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灾害防治展开,从环境监测评价和土地规划利用等方面发展的议题切入。分别探讨了地质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方法等,其中包括地质灾害的治理技术以及地质环境在国土规划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等进行全面分析。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论证,在为实现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书具有较强的出版意义,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包括前陆盆地动力学、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物源分析与原型盆地分析、构造作用与沉积响应、隆升作用与剥蚀作用、构造负载与弹性挠曲模拟、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与盆-山耦合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该项研究成果不仅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造山带与前陆盆地耦合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全球陆内造山带-前陆盆地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和科学研究范例。
自青藏高原形成以来,在印度与欧亚大陆持续的汇聚作用下,青藏高原除不断隆升外,还逐渐向外扩展,即横向增长。特别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北向生长,是高原演化最为明显的特征。本专题有关青藏高原今生方面,以“高原生长”为目标,以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带、喜马拉雅造山带及包括中南半岛在内的东南缘为考察对象,揭示青藏高原横向生长的前锋发展过程。特别是要查明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北向的扩展过程,并揭示晚新生代以来各构造带隆升、高原扩展及其与气候的耦合关系,探讨高原生长与荒漠化的关系。具体的考察与研究内容包括:通过对阿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