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N 青年科学》杂志是一本专为青少年及科普爱好者打造的科学月刊,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广受好评。杂志内容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科技等诸多专题,贴合现代 STEM 教育理念,特点是以一个个小主题的形式展开,用生活化的内容及实例讲解科学技术知识,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提供前沿、趣味、丰富的科普内容。本书为 STEM 科学新知系列的科技专题,书中内容选自近年杂志中尤为精彩、好评如潮的文章,介绍了诸多机械、交通、太阳能、纳米工程、信息技术等相关的前
《从一到无穷大》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科普经典名著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出版后,曾在我国引起很大反响,直接影响了众多的科普工作者和青少年读者。作者乔治?伽莫夫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科普作家,这本《从一到无穷大》是他的代表作。书中用生动的语言,将数学、物理和生物学等内容巧妙融合,并以一种通俗易读、充满趣味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激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身边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兴趣。本版根据原书的最新版进行了修订,以全彩的设计,附上修复后的作者手绘全彩插图,旨在优化广大读者
本书首先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领域,旨在为初学者构建一个整体性的框架认识。其次,阐述了大语言模型(如ChatGPT等)的兴起对数学建模领域的影响,内容从基础技术延伸至高级技术;核心部分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ChatGPT等工具来优化数学建模过程,这包括数据分析、代码编写等多个方面。最后,探讨了数学建模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AIGC工具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同时强调了保持核心数学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本书适合学生、教师以及数据分析师等人群阅读,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前景,掌握
自然类是当代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和形而上学交又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最近几十年引起了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自然类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和本质的论述,近代体现在洛克关于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的区分当中,而在当代则被密尔和蒯因关于归纳的讨论所激发。自然类的本性是什么,它在归纳、自然律和因果说明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自然类语词的意义为何,这些问题是哲学家们在探究自然类过程中的根本关切。自然类的传统解释是本质主义,但是本质主义理
本书揭示了从最早的文明到现在科学崛起的主要阶段和转折点:科学是如何被“发现”的,为什么它消失了几次,它是什么时候变得“现代”的等内容,书中还探讨了当前科学中的指数级增长、好奇心驱动型研究与目标导向型研究、大科学和小科学、对科学的支持、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的利与弊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攻略》(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2025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对内容进行了修订,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行为准则、一般性问题、立项依据的撰写、申请书中的参考文献、研究团队、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基础、代表性论著、形式审查、其他项目、了解函评与会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什么这么难申请,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水平等,尤其在立项依据、科学问题提炼、题名和摘要,以及其他方面增加了详细的解释并给出了相关案例,对提升申请书的撰写质量和提高中标率有
本书是作者在科学哲学领域,从70年代至今思考进路的总结性著作,以系统论方法贯穿多个科学领域,涉及唯物论、辩证法、逻辑悖论、认知科学等等,进而对生命的的起源、生长和老化机制,进化论等进行论述。作者吸取了系统论、控制论等20世纪新兴方法论科学的成果,并结合了社会科学研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组织系统理论,不仅完善了其科学表述,还试图去解决辩证理性中“客观性”和“发展悖论”这两方面的哲学难题。对于如何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论去分析古老的哲学命题,本书是一个重要范例。
现代社会技术化是一场涉及领域和层次广泛、途径和环节众多的复杂的技术社会运动。本书在广泛吸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会技术化现象与进程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社会技术化过程为中心线索,以社会技术形态及其建构与运行、社会技术化模式与机理以及衍生效应等相关问题为探究重点,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着力探索现代社会技术化的特征、规律、机理、衍生效应、矫正策略等问题,致力于打开现代社会技术化“黑箱”,初步建构社会技术化的理论体系。
本书出版的目的在于确认科学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史能说明美国历史的若干中心内容。作者研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科学思想已几十年,早就看到他的人口统计学理论影响着他的政治思想。作者试图寻找科学和他政治生涯的关系。作者从寻找宪法中的牛顿学说的证据,看宪法在何处有意或无意地模仿了牛顿科学。最后在伍德罗·威尔逊的著作中找到这种说法的出处。发现在那个年代的人如詹姆斯·威尔逊和托马斯·波奈尔如何运用科学。论述了在二百多年前,美国初创时期他们的奠基人就已经意识到:科学在思考围绕我们的世界、阐明学说
本书对物理、生物、化学、地理等科学领域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和描述,解释了科学家如何将这些成果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书中通过160余幅令人赞叹的科学图像,以图形化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那些不可直接观察的科学成果,从极致的显微世界到深不可测的宇宙,从宇宙大尺度暗物质动力学到晶体结构等,作者用清晰、简洁、易懂的方式将科学从不可见变得可见,令读者感受科学的神奇与美丽。本书适合对科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