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的论文集,主题为“逻辑、同异与辩证法”。本书共收录17篇文章,其中,古希腊原典译注1篇,为塞克斯都·恩披里柯作品的节选;外国学者论文9篇,国内学者论文3篇,分别围绕逻各斯与辩证法、同一与差异两个话题进行讨论;优秀学生论文1篇,以苏格拉底之死所引申出的古希腊的自杀与神命问题为主要关注对象;学者纪念文章3篇,分别为希腊罗马哲学研究专家Charles Kahn、Pierre Hadot的自述以及对新柏拉图主义研究者Werner Beierwaltes的追思。
比起遥远的星系或古老的化石,显然人类心智的本质和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更息息相关。本书探讨的是一些非常基本却无比奇妙和复杂的问题: ◎人类是如何从一堆细胞变成能够思考的物种的? ◎人类是如何从小婴儿成长为不但可以谈笑风生还能探索星空的成年人的? ◎ 是什么造成了人类和动物之间智力的差异? ◎ 人类思维的本质是什么? ◎ 人类的思维形式从何而来? ………… 如果你对心智、语言、道德及思维的本质
现代社会教导我们,任何成功都要靠努力去获得。作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某些情况下,努力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他的哲学是:不要正面强攻,而是采取迂回的方式,简洁、轻松地达到目的。作者通过大量事例——法国极限走钢丝运动员菲利普·佩蒂、网球名将雅尼克·诺阿、足球名将齐达内、无氧深潜传奇人物雅克·马约尔、与狼生活的美女钢琴家海伦·格里莫、法国名厨阿兰·帕萨尔等人的现身说法,结合笛卡儿、德勒兹、巴什拉、司汤达、萨冈等哲学家、作家的理论与直觉,教导我们破解行动困难症,教导我们从身体
何谓友善?何以友善?本书围绕友善问题,通过厘清纷繁各异的哲学术语、思想体系、政治与社会背景,提取中西哲学史上较有代表性的五种友善概念的理论模式,帮助读者把握它们各自对何以友善这一哲学问题的回答,并分析各自的特征、利弊与经验教训,最终形成友善概念的系统理论和实践借鉴。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本书从共同体-个体的视域研究友善,即从共同体、个体及其两者关系的角度研究友善。
在思想史研究中,如何将“思想”置放在历史的视域之中,按照历史学的基本要求,实现思想性和历史性的结合,这是思想史研究始终绕不过去的一个基本问题。围绕这一议题,作者撰写了关于思想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论的系列文章,本书即是对此的集结汇总。书中,作者梳理了思想史研究的不同流派,评述其理论方法,理解和把握他们的学术旨趣,同时表达自己的一些研习心得。希冀通过这一工作,努力为国内的思想史研究提供丰富多维的研究视角。
本书是反转人类学研究领域内的一部名著。反转人类学是指抛开人类学从产生起的西方视角,研究当地土著人如何看待西方殖民者的语言、文学、习俗和文化。本书的主角是法国传教士兼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埃米尔·佩蒂托(1838-1916)。他在加拿大的北极圈附近待了20年,发表了大量关于原住民语言和习俗的作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陷入了精神错乱,开始召唤想象中的迫害,对他的原住民进行不可能的解释,并患上精神分裂。作者深入研究了佩蒂托留下的数千页信件和回忆录,重构出这位早期人类学家的悲惨故事。他将我们带入一个扣人
本书由作者进行的访谈汇集而成。本书宗旨是邀请这位哲学天才就21世纪的各种世界性危机展开哲学分析,以哲学视角透视现代社会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为人们认识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启示。著者向人们揭示了逆全球化浪潮、AI人工智能时代、后真相时代、价值危机时代的困境,并启发我们在面对当下技术危机乃至表象危机之时,该如何重新看待世界,如何面对多元社会,如何进行自我反思,作者旨在给读者们提供一个全新的哲思视角。
本书涉及黑格尔、杜威、克拉考尔、普雷斯纳等11位知识分子, 是一本不算艰深的思想史方面的小书。活体解剖一词原本指的是对活的生物体的干预, 目的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它们的功能。霍耐特借用这个生物学上的术语来帮助他梳理20世纪的思想史: 20世纪的这些思想家用他们的设计来干预事件的河流, 用以认识其理论产生的效用。无论是本世纪初的弗朗茨·罗森茨威格,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齐格弗里德·克拉科夫, 还是大屠杀阴影下的朱迪思·施克莱尔, 他们都从对当下的活体解剖中得出了一个恰当的历史、社会或政治概念的结
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否则你不应行动。这是康德伦理学的基石,也是他号召人们普遍遵守的“绝对命令”。这也是人类的意志规律、自由规律、道德规律。正确认识和运用道德规律是人类的责任,也是明辨善恶的尺度。理性的人能为自己立法,因此,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将自身看作目的。由此,也产生了一个由普遍客观规律构建起来的体系,也即目的王国。目的王国服从自身加于自身的规律,自然王国则服从外因起作用的规律。这个“道德的最高原则”加强了理性的力量,提高了人格的尊严,真、善、美
本书通过对十八世纪东亚和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发现东西方之间呈现出某种共时性。这种共时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共享和流通;第二,社交和趣味的趋同;第三,商业出版和知识网络所带来的公共舆论圈的扩大;第四,跨越国界的“文艺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