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是一门极易被误解和误用的逻辑科学,它虽明确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但又常常被僵化的形式思维所影响,成为被人们诟病的“变戏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黑格尔思辨逻辑的生命内涵被完全抽离了,只剩下空洞的躯壳。相反,恰恰是生命意向性有序的新陈代谢,创造了辩证法的逻辑,赋予思辨的丰富价值和意义。为了基本的生存,生命意向性在存在论中进行着盲目的“过渡”。在“过渡”中,它看到了让它疲于奔波的背后本质。生命意向性是自由的存在,绝不甘于被本质所限定。它将目光锁定本质,于是,既作为参与者也作为旁观
康德哲学是近代哲学的一座高峰,“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的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是“三大批判”的第一部,作为近代哲学经典,影响深远,但因内容深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令很多读者望而却步。 本书为德国康德研究专家依据电视讲座内容,为一般读者改写而成的教本,内容紧扣原书体系,既能勾勒出康德思想的要义,又能理清康德巨著的思想精髓,有助于读者登堂入室,窥其堂奥。 本书的作者和译者均为康德研究专家,精通康德哲学,故能入其内出其外,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点明康德哲学的精义,是一本很
本书选择莱布尼茨、沃尔夫、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等在德国思想史进程中具有开辟性意义的哲学和文学大家、以及具有承上启下或独特功能的关键人物,提出重新理解德国古典时代的理论模型、启蒙路径的德国模式和哲学史之外的诗思功能。以代际迁变为线索、以三元思脉架构为背景、把握德国文学史的历时性过程,理解德国文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进而凸显中德文学/文化关系史的重要意义,重点论述在20世纪西方现代性形成的过程中,作为重要外来资源的中国文化如何创造性地介入独特的“德国现代性”道路,更好地理解中国资源在德
神话哲学是谢林的又一个纯粹创新,也是其后期哲学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至于启示哲学则相当于这些思想在基督教阶段的延伸)。在这个宏大的构想里,谢林一方面依据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借助概念演绎,呈现出一个将所有古代文明囊括进来的一以贯之的历史进程。因此谢林的神话哲学既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人类意识的“逻辑学”,也可以说是一部以神话为例而展示出来的“精神现象学”。 谢林的《神话哲学》(上下卷)分为“一神论”和“神话”两个部分,其中上卷讨论了一神论的概念和早期神话。 谢林通过分析一神论的概念,证明了真正的神为什么既
神话哲学是谢林的又一个纯粹创新,也是其后期哲学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至于启示哲学则相当于这些思想在基督教阶段的延伸)。在这个宏大的构想里,谢林一方面依据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借助概念演绎,呈现出一个将所有古代文明囊括进来的一以贯之的历史进程。因此谢林的神话哲学既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人类意识的“逻辑学”,也可以说是一部以神话为例而展示出来的“精神现象学”。 谢林的《神话哲学》(上下卷)分为“一神论”和“神话”两个部分,其中下卷讨论最成熟的神话亦即埃及神话、印度神话和希腊神话。 谢林延续了上卷的思路,在深入
本卷收录的四份文本《论一种全部哲学形式的可能性》《论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关于独断论与批判论的哲学书信》《论知识学的唯心论阐释》均为年方弱冠的谢林于1794至1797年间所作,这四份文本构成了青年时代谢林哲学构想的基础,也是德国唯心论的经典文本。在这四份文本中,谢林以敏锐的洞见系统总结了从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经康德、莱茵霍尔德,直至费希特的整个近代主体性哲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先验哲学构想。谢林的作品堪称石破天惊,如同晨星划开了整个德语思想界的夜空,在当时的德语思想界引发了
本书是国内学术界首次对黑格尔的规范性理论作出解读的著作。本书超出了以“承认”为核心概念研究黑格尔规范性理论的研究范式,试图以《逻辑学》和《法哲学原理》为基本文本,以责任和行动为核心概念分别对黑格尔认知方面的规范性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规范性理论做出研究,从“黑格尔式的规范性理论”“黑格尔式的概念、判断与规范性”“从概念到行动:法的规范性”“占有、契约和惩罚”“道德行动与良知”“伦理世界的规范性”六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准确地把握黑格尔的规范性理论。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讲述了人所拥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即人的自身、人的财物、人的形象;第二章阐明了人的自身对人生幸福程度的贡献和影响;第三章分析了人的财物与人的视野之间的联系;第四章讲述了人的形象是人类本性的特殊弱点;第五章分析了“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他人相处”“怎样对待命运和世道”三个问题;第六章讲述了人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心态变化。
《牛津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具有权威性和综合性的单卷本哲学史,充分体现了牛津版思想史著作的特点。该书包括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从笛卡儿到康德的近代哲学、康德之后的欧洲大陆哲学、从密尔到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及西方政治哲学。其作者皆为一流的哲学史家,以清晰精练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勾勒了博大精深的西方哲学的历程和重要思想。与充斥着“柏拉图说……”、“康德说……”的常见叙事方式不同,本书着重严格而清晰的分析,对厌倦了教科书式的表述方式的读者来说是相当有益的读物。无论是对思想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
在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历史的阐释与批判中,黑格尔占据了一个特殊位置,成为他思想道路上的关键路标。本书把海德格尔思想把握为一条向无蔽回行的道路,由此将他对黑格尔的现象学阐释主题化为他和黑格尔的“争辩”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