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较全面地研究了魏晋时代的玄学,对玄学的渊源、背景、流派、人物、经典系统、笺注形式、作品、论题、学说及历史分期加以探讨,对东晋以后的制度化玄学也详加考辨。书中新见颇多,如说明玄学潮流中何晏与王弼分别开启了两个支流,前者注重才性论,后者注重性情论。作者认为东晋以后玄学仍继续流行,包括玄学在内的官方四学的建置与李充整理四
方克立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中国哲学史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三大潮流交融互动说,到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说,再到马魂中体西用说,体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三大潮流持续的关注和思考,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他主持下的现代新儒家研究,也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于目前国内各种思潮的关注和批判也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它传承着民族历史记忆,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些村落过疏化趋势日益加剧,村庄发展主体缺失,村落发展困难重重。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要留住“根脉”,不断积累发展资本,推动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本书通过探讨过疏化背景下湘鄂西地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助于深化对城镇
本书是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全体教师(含五年内退休及调离的教师)的论文代表作合集。绝大多数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发表的论文,而尤以近十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为最多,基本上反映了本学科同仁们最新的研究状况以及所达到的水平。现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和文学批评史四个研究方向,将论文作者依照其主要的研究
本书通过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产业边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与产业链理论,立足于长江上游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实践,对长江上游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水平、影响效应及影响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应充分依托长江上游地区农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着力推动农业生态化、循环化,以及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高质量发展
本书特以“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为研究切入,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从资源视角对云南学前教育的区域水平和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区域学前教育的诸多内外部因素进行研究,集中探讨其深层内涵、测度其现实状况、厘定其短板制约、提出其改进策略。在理论上,重新界定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协调性”的内涵,具体解析为“区域间
本书对西方中世纪主要逻辑理论进行了全面研究,研究了这些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内在关联,建立了一个涵盖整个中世纪逻辑的巨幅画卷,这在国内学术界尚属首次。本著还从现代视角讨论了中世纪逻辑理论与现代逻辑相关理论的关联,主要包括中世纪词项区分理论与现代逻辑摹状词理论,中世纪指代理论与现代逻辑指称理论,中世纪不可解命题理论与现代逻辑
中国电视自1958年诞生至今,已走过六十多年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电视事业从无到有,逐渐确立起这一主流大众媒介的强势面貌。长期以来,电视的文化形塑着人们对社会的想象与认知,也生成了深入生活世界的文化机制,对于整合当代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理解中国电视,并不仅仅是对其作为一种主流传播工具的审视,更是对使用并且依
本书设定的研究主题是我国农业用水价格机制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农业用水价格机制的学理建构,阐释农业用水价格的影响维度,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及调节机制的构成机理,构建马克思主义农业用水价格机制的总体分析框架,合理借鉴经济学其他价格理论,深入分析我国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与价格调节机制的构成机理,对试
本书把阳泉个案作为党的组织力建设典范,有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预期:一是治理理论的发展诉求,即为中国以政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提供一个来自实践检验的案例,它能够解释和证明中国的治理实践,从而为中国治理理论的发展即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一个实证样本。二是治理实践的政策需求,即如何把党的组织力建设贯彻于地方(基层)治理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