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实物凭证,记载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特点。《近代贵州票据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记录了近代以来,偏远地区的贵州经历的票据近现代化历程,揭示了贵州社会传统票据与现代票据、全国性票据与地方票据杂糅共处的特点,阐述了各种票据在贵州社会近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深远影响。
《近代贵州票据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可供对票据收藏感兴趣的收藏者阅读,也可供对经济史、贵州地方史研究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参考和借鉴。
票据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逐渐不能满足商品交换对其支付功能的需要。因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买和卖在时间与空间上发生了分离,即商品实体的转移和货币的结算不能同时进行,再加上异地买卖中货币的携带非常不便,进而诞生了钱、货不能两清情形下的货币信用制度,而票据最初就是作为货币信用工具应运而生的。“票据为货币行使的代用品,亦为货物交换的媒介物。故凡商业信用发达的区域,票据的流行,大都极盛。”①中国现在的票据制度形成于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达时期,至于票据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古代。《周易·天官·小宰》中说:“听称责以傅别。”所谓“称责”就是放贷,“傅别”就是立契,即借据或契券。通俗地讲,就是借贷双方订立契据,契据一般为两联式,中缝写有契约文字,然后一分为二,由债权、债务双方各执一联,收债时将两联合二为一,验证中缝上的字迹是否吻合。这是中国首次以文字形式谈到借据这种信用工具。因为历史的久远,加上文字资料的匮乏,以现在的眼光看这种契据不一定是演化出日后票据的原生物,但从它的契约性和技术性能上看,无疑包含了票据的胚胎。
唐代时,出现了柜坊这种专门收受和保管钱财的信用机构,人们把钱财委托给柜坊保管,柜坊开出类似于现在支票的“帖”以供人支取。到唐宪宗(806-820)时,由于信用业务的发达,出现了代替现金运送被称作“飞钱”的票券。经营“飞钱”业务的人,起初是地方政府驻京的办事处或代表人,即各道在京的“进奏院”及各军、各使所派负责人,后来发展到商人。各地商人在京师出卖货物时,可以将货款交给自己所在道的“进奏院”,或交给在各地方设有联号的商人,由进奏院或商号出具票券,将其中的一联给商人,另外一联寄回各道或分号。商人回到地方后与寄回地方的一联合券即可取兑货款。“飞钱”这种信用流通工具,实为中国式汇票的雏形。
前言
第一章 晚清贵州境内发行及流行的票据
一、晚清以前贵州境内流行的货币
二、贵州官钱局发行的银票与钱票
三、晚清贵州制钱的私铸及其成因
四、晚清贵州民间流通的货币
五、晚清贵州的地方票据业务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贵州票据
一、军阀统治时期的贵州票据(1912-1935)
二、国民政府主黔时期的贵州票据(1935-1949)
第三章 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使用过的票据(1930-1936)
一、红军长征在贵州的活动历程
二、红军长征在贵州省各地使用货币的情况
三、红军长征经过遵义时的货币工作
四、红军长征过黔使用的原苏区银、铜辅币
第四章 继承与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贵州票据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金融机构的建立
二、人民币的推广与银元的禁用
三、公债的发行与认购
第五章 解构与调适:计划经济时期的贵州票据
一、统购统销政策的地方实践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主要票证
第六章 勃兴与繁荣:改革开放以后贵州的票据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二、公债的发行与认购
三、电子票据产业的发展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