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大学的起源与本质、大学职能的拓展、大学主体地位的变迁、大学称谓的变化、大学的知识性平台、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理念的基本特质、大学的转型或退场、大学自信的生发与升华、大学传奇的资本意蕴与生命价值、大学文化的育人价值、大学教育的信任危机、大学教育的误区、大学治理的文化冲突、大学教师的学术与教学、大学的保守与超过、大学走向一流的逻辑等问题进行学理性阐释,从不同侧面刻画和描绘大学的应然或实然状貌,其中不乏个性化的质疑、反思和批判。
《大学论》可供教育学一级学科的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与相关机构的管理者或工作人员参阅。
大学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大学是神创的还是生成的,大学从哪里来,大学因何而出现,大学为什么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诞生,大学怎样地存在着和发展着,大学与人的发展存在什么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发展存在怎样的关联,大学具有哪些职能,大学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大学应提供什么样的知识,大学为什么要忠诚于真理,大学为什么不能迎合社会的偏好和欲望,大学为什么要在保守中超越,大学为什么要有自己的文化,大学为什么特别需要人才,大学为什么追求自治或自由,大学教师的学术为什么要走在教学的前面,大学的学科、专业、课程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大学的责任、权力、能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大学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大学能改变或发展人的什么,大学应该改变或发展人的什么,大学最需要和最依赖什么,大学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大学如何建立自信,大学如何书写自己的传奇,大学如何走向一流……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理解大学绕不开的基本且重要的问题,也是识读大学必须解答的本位性问题。
大学有大学问,大学本身的学问也大。大学犹如一本深奥的经典,既为世人提供高深学问,又让世人难以读懂。或许因为大学酷似经典,所以阅读的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学犹如灯光下闪烁的钻石,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或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的光芒。譬如,有人把大学看成是一个“学者行会”,有人把大学看成是一个“象牙塔”,有人把大学看成是一个“探究场所”,有人把大学看成是一个“知识动力站”,有人把大学看成是一个“智慧中心”,有人把大学看成是一个“社会机构”,有人把大学看成是一个“嘹望塔”,有人把大学看成是一座“智力城”,有人把大学看成是一种“历史存在”,有人把大学看成是一个“民族的头脑”,有人把大学看成是一种“文化存在”,有人把大学看成是“百科全书”……大学究竟是什么?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或可模仿地说“人是大学的尺度”,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大学形象。不难想象,大学确似庞大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大学的神秘之处,也是大学令人好奇之处,还是大学最吸引人之处。
大学是一座永恒的丰碑,是一首唱不尽的赞歌。系统钻研和解读大学,是我多年以来的一个梦想与宏愿,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一直未能得偿所愿。21世纪初,国内有学者开始呼吁建立一门与“高等教育学”并存或并驾齐驱的“大学学”,涵盖大学哲学、大学史学、大学职能学、大学社会学、大学组织学、大学心理学、大学文化学、大学管理学、大学学科学、大学教育学、大学科研学等分支学科或知识领域。暂且不论相关的学科构想合理与否、科学与否,但这无疑是一种建设性的呼吁,至少说明大学是高等教育学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我认为,高等教育学不能不研究大学或高等学校,那些眼里没有“大学”或“高等学校”的高等教育学,只能算是不成熟、不完整和不透彻的高等教育学,自然也是不够完美、令人遗憾的高等教育学。
查看全部↓
李枭鹰,男,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7项,出版专著《高等教育选择论》等2部,合著《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性合作研究》等11部,合译《河内国家大学一个世纪以来的成长与发展》,编译《越南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老挝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泰国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束埔寨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东盟教育政策法规》6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以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大学的起源与本质
一、大学的起源
二、大学是什么
三、大学不是什么
第二章 大学职能的关联性拓展
一、教学职能的形成
二、科研职能的开启
三、社会服务职能的孕生
四、多元职能的并存共生
第三章 大学主体地位的历史变迁
一、大学作为教会的侍女和附庸
二、大学控制权从教会转向世俗政府
三、大学作为国家政府的工具
四、大学作为政府的服务机构
第四章 大学称谓变化的表象与本相
一、大学称谓变化的普遍性
二、大学称谓变化的基本特征
三、大学称谓变化的背后
第五章 大学的知识性平台
一、大学以学科建制为基本特征
二、大学以专业为人才培养单位
三、大学以课程为教学的知识单元
第六章 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一、办学特色的本质特征
二、办学特色的生长点
三、办学特色的超循环发展
四、办学特色与大学多样化
第七章 大学理念的基本特质
一、大学理念是真善美的统一
二、大学理念不宜相互移植
三、大学理念主要表征为个人化的见地
四、大学理念是个性化的张扬
五、大学理念的演化是钟摆式的生长与超越
六、大学理念不宜直接演绎为制度
第八章 大学退场或转型的生态学审视
一、作为环境与遗传产物的大学
二、作为大学系统局部无序的退场
三、作为大学适应性选择的转型
第九章 大学自信的生发与升华
一、大学自信的逻辑诉求
二、大学自信的内在培育
三、大学自信的螺旋升华
第十章 大学传奇的资本意蕴与生命价值
一、大学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传奇
二、大学传奇是大学组织的“世家”
三、大学传奇是大学赋有符号意义的特殊资本
四、大学传奇与传奇大学在系统中整生互塑
五、大学传奇的继承、捍卫、发扬和谱写关键在校长
第十一章 大学文化的育人价值
一、文化是大学孕生的根蒂
二、大学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
三、不同的大学具有不同的文化资本
四、相异的大学文化形塑相异的大学人
五、建立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大学文化
第十二章 大学教育的信任危机及其根源
一、大学教育信任危机的外在表象
二、大学教育信任危机产生的内在根源
三、大学教育信任危机化解的根本之道
第十三章 大学教育的误区与抉择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
二、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颠倒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偏废
第十四章 大学治理的“三元文化”冲突
一、官僚性、工具性、自治性之文化的冲突
二、政治性、行政性、学术性之文化的冲突
三、科学、技术、人文之文化的冲突
四、教师、管理者、学生之文化的冲突
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部落文化的冲突
第十五章 大学教师的学术要先行于教学
一、大学教师的学术与教学
二、大学教师的学术意识
三、大学教师的学术创新
四、大学教师的学术超越
第十六章 大学在保守与超越耦合中发展
一、保守是大学绵延的根基
二、超越是大学生命的跃迁
三、保守与超越耦合并进共塑大学的发展
第十七章 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两重逻辑
一、一流大学的理解与判定
二、大学走向一流的内在逻辑
三、大学走向一流的外在逻辑
四、两重逻辑的耦合和辩证统一
结语 大学的“写意”
后记 以“有限”求“无限”
查看全部↓
《大学论》:
第六章 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一种存在。追求特色、培育特色、拓展特色、凝练特色、发展特色、升华特色、将特色转化为优势和品牌,不仅是世界各国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经验”,而且是大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宝贵财富”。这对所有的大学皆适用,无论是一般水平大学,还是高水平大学,甚或是世界一流大学。
从世界范围看,没有一所大学是无所不能的,也没有一所大学在所有的领域都能达到一流或处于大学“金字塔”的顶端。因此,绝大多数大学会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即选择在某些方面实现突破、培育特色、发展优势、形成品牌、塑造传奇,进而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并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享誉社会。这己成为一种共识并作为宝贵的经验和财富被广域地分享,几乎每所大学都将办学特色视为立足之本、生存之本、竞争之本和发展之本。一、办学特色的本质特征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独特的、有品位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显著的办学风格或办学形式。办学特色具有“你无我有”的特性,或“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特征,或“鹤立鸡群”的品位,是大学可以引以为傲的一种特质。办学特色的核心是独有,是独具一格。但是,低水平、低档次的“独有”,以及每所大学都有的“平庸”,都很难称为特色,像“培养人才”可谓每所大学的职能,如果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么其在一般意义上谈不上是某大学的特色。牛津大学始终坚持“本科生导师制”,这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世界其他大学望尘莫及的,当属牛津大学的办学特色。厦门大学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午餐”,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这可谓厦门大学的一大办学特色。大学的办学特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昙花一现”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培育和发展逐步形成的,而且一旦形成将会成为大学的一种文化和优良传统被传承,虽经沧海桑田亦不“褪色”,更不会“变色”,只会不断“增色”和“加彩”。
办学特色是治校者的办学理念、治理者的管理模式、治学者的教学风格和学习者的学习风气的综合体现,也是大学的一种标志和象征。大学的办学特色是一部深奥的书,这部书是由大学的治校者、治理者、教师、学生等共同撰写的“合著”,不同的人撰写的章节不同、完成的份额不同、产生的影响不同,有的人写下的可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的人可能只是参与了这项工作而没有留下任何可见的文字,但他们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艾略特任校长时期的哈佛大学,以实施学分制而闻名全球,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这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显然,这种教学制度的推行,没有艾略特的理念不成,没有治理者、教师和学生的直接参与更加不成。事实上,大学是所有大学人的大学,大学的每项综合性改革几乎涉及学校的每个部门,几乎关涉学校的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办学特色这部书由所有的大学人来共同撰写会更有意义。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