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是大学的主体,是推动大学发展的核心力量。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有利于推动大学的学术进步及健康发展,也是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现实诉求。基于学科文化的视角研究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创新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很好的现实针对性。
《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创新:基于学科文化的视角》以我国12所大学中5个学科的教师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问卷调查法,对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现状进行系统调查,探究现有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基于学科文化的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创新策略,并对不同学科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实施逻辑进行了探索。
《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创新:基于学科文化的视角》可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可作为高等教育研究者、高校实践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适读人群 :可以作为高等教育学者和高校实践工作者指导实际工作的读物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用书。
大学教师是大学学术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大学发展的核心力量。为了应对全球化挑战,加强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推动大学学术进步及健康发展,人们对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关注日益加强。
那么,目前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现状如何?其所使用的学术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是什么?不同类型大学的教师学术评价制度是否相同?还有,对不同学科的教师所使用的学术评价制度是否统一?当前我国的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未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策略有哪些?
《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创新:基于学科文化的视角》将予以揭示。
大学是不同学科学者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学术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大学教师是推动大学学术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大学的主体。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有利于推动大学的学术进步及其健康发展,也是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现实诉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学中进行科学研究、教学活动及社会服务等的主体是教师,大学教师象征着大学的学术性,其学术研究水平决定着大学的学术发展水平。
但由于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不完善,近年来大学教师学术造假、学术失范及高校学术腐败现象频发,损害了我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优化、改进和完善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呼声日渐强烈。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学术组织机构,不同学科的教师拥有不同的学科文化,不同的学科文化影响教师知识体系、行为方式及其价值观念,制约着教师学术研究的发展。因此,如何从学科文化的视角重新构建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使其更加完善,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本书以分布在我国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6个省份12所大学中5个学科的教师为直接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现状进行系统调查,阐述并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从学科文化的视角,提出重构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策略及其实施逻辑。
全书共七章。
第一章,大学学术评价制度概述。主要阐述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内涵界定、核心内容和价值意蕴。
第二章,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研究缘起。主要阐述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第三章,基于学科文化的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理性思考。主要在借鉴国内外学科文化和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本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对学科文化和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概念进行界定,在阐述学科文化与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分析基于学科文化研究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现状。主要选择分布在我国6个省份12所大学5个学科不同职称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中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的现状。
第五章,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在分析处理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科文化的角度剖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六章,基于学科文化的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构建策略。主要针对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基于学科文化相关知识,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四个方面提出重构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相关策略。
第七章,基于学科文化的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实施逻辑。主要以托尼·比彻学科分类观的本土化作为逻辑起点,探究理科、人文学科、工科及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具体实施策略,并对实施策略的结论进行反思。
查看全部↓
蒋洪池,男,1969年生,湖南怀化淑浦人。大学毕业后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12年,2001年怀揣对教育研究的挚爱重回大学校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共5载。2008—2009年受国家青年骨干教师公派项目资助,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教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文化学。自涉足教育研究领域以来,先后在《比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参与撰写著作多部。
李文燕,女,1987年生,河南焦作人,教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协同创新中心教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研发及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预试工作。在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大学学术评价制度概述
第一节 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核心内容
第三节 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价值意蕴
第二章 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研究缘起
第一节 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学科文化的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学科文化与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内涵
第二节 基于学科文化研究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必要性
第四章 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现状
第一节 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调查方法
第二节 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现状分析
第五章 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六章 基于学科文化的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构建策略
第一节 建立学术至上、主体多元且权力制衡的学术评价组织
第二节 制定分学科多样化的学术评价标准
第三节 使用倚重学科同行评议的综合评价方法
第四节 设置“上导下行”“自下而上”学术民主的评价程序
第七章 基于学科文化的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实施逻辑
第一节 逻辑起点:比彻学科分类观的本土化
第二节 实施策略:不同学科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实施探索
第三节 理性反思: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实施逻辑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