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吗要上班》所涉职场之道极多、极细、极朴实,笔下之职场人士有笑、有颦、有猥琐,众多鲜活面孔跃然纸上,各色纷杂的关系梳理得清澈见底。“左调右侃自有真意,字里行间尽是不俗”,正是胖哥历经社会磨砺之后用心打造的语言。一路读下来,发现多数人难免遭遇胖哥所云职场困境,那些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细节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读着这些观察细致入微、分析缜密犀利、调侃趣味横生、表达曲折传神的文字,觉得这应该是心思如蜂窝、美目带豪气的职业女性的妙笔,很难与貌似梁山好汉,言谈直截爽快的胖哥联系起来,所以,边加工边偷着乐,时不时给同事传上几段,引来阵阵窃笑,聊作工作调剂。
职场之上、三五人间的一些貌似肤浅的进退应对之道,若能细细思量其中蕴含的处世道理,还真是不敢忽视。如私下和公开场合如何称呼领导?有的人为什么能轻松上位?怎样保持健康的职场心态?若真要让你说出个所以然来,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干吗要上班》作者李鲆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了职场种种可悲可笑可恨可爱之处和行走职场的阳光规则,那些人那些事儿,每天就在我们身边走动上演,读来倍感亲切、温暖、搞笑,《干吗要上班》中又有感同身受的丝丝悲凉,但也会给我们勇气开拓自己的一片天空。
作者长相富态,朋友昵称“胖子”。稿子往来期间,我习惯了尊称“胖哥”。
胖哥的这本书,所涉职场之道极多、极细、极朴实,笔下之职场人士有笑、有颦、有猥琐,众多鲜活面孔跃然纸上,各色纷杂的关系梳理得清澈见底。“左调右侃自有真意,字里行间尽是不俗”,正是胖哥历经社会磨砺之后用心打造的语言。一路读下来,发现多数人难免遭遇胖哥所云职场困境,那些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细节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读着这些观察细致入微、分析缜密犀利、调侃趣味横生、表达曲折传神的文字,觉得这应该是心思如蜂窝、美目带豪气的职业女性的妙笔,很难与貌似梁山好汉,言谈直截爽快的胖哥联系起来,所以,边加工边偷着乐,时不时给同事传上几段,引来阵阵窃笑,聊作工作调剂。
职场之上、三五人间的一些貌似肤浅的进退应对之道,若能细细思量其中蕴含的处世道理,还真是不敢忽视。如私下和公开场合如何称呼领导?有的人为什么能轻松上位?怎样保持健康的职场心态?若真要让你说出个所以然来,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话虽有些圆滑世故,但古今往来的中国社会还就认这个理儿。想在职场上功德圆满,绝非一日之功。如胖哥一般,真正做到洞若观火,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拥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那又是何等境界?
用世俗的眼光看,每个职场人的奋斗历程都会受到“升迁”和“加薪”的愿望的影响甚或支配,一个顾全面子,一个填充里子。因此,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处在什么岗位和环境,在踏入职场的一刹那,就要让自己具备一种强烈的挑战自我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取,追求成功。
所以从翻阅此书,跟胖哥学习职场之道开始,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揭露什么或者调侃什么,只是展示职场百态,梳理职场之道,以助各位老油条和愣头青们摸清职场陷阱,免得耗费精力,浪费生命,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职场不相信眼泪,做好自己,努力工作,才是职场真正的第一课。当然,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或事业够得上壮丽或伟大的规格,时刻准备着奉献生命,胖哥这本书显然难充指南,还是另觅他书的好。
还要特别指出,本书完全由真人真事构成,其中不乏对一些职场小术的描述,为避免不识反话正说的人把挪揄当褒扬,编辑进行了少许调整,还请兄弟姐妹们尤其是胖哥多多包涵。
谨荐。
张毅
2012年2月
李鲆,作家,媒体人。职场经历复杂,当过教师、公务员,从事过出版、传媒、IT及公关营销,见过职场百态,历尽人情冷暖,遂有此书。其他主要作品有《爱情这江湖》、《爱,听十人谈》等七种。
一 好老板传说
好老板传说
谁来“管理”上司?
升职笑谈
极品老板
大土豆有大烦恼
外行领导内行
混同于老板
押上一宝
别跟下属拍桌子
此一时,彼一时
二 中介的味道
中介的味道
微笑是一种病
职业微笑
你看你看他们的脸
多照镜子,万事OK
“光环效应
病由心生
因何而话痨?
一包一世界
黑珍珠是怎样炼成的
三 干吗要上班
干吗要上班
祝你上班快乐
上班苦,上班乐
地铁“自杀”事件
冒着生命危险上班
在电梯上奔跑
朝九晚不五
干吗要开会
会议有性别
工作从展会开始
四 职场元规则
职场元规则
离开公司你是什么
谁比谁没用多少?
一招鲜,吃几天?
升职了,称职吗?
什么人在装忙?
装忙乃小术
装忙不如真忙
百般拖延为哪般?
拖延是一种病
五 出差啊,出差
出差啊,出差
慢慢地逼着你走
炒人易,炒人难
曲线升职
人往高处跳
走人的理由
空中的刹那
……
六 北京的哥
七 把房子打包吧
八 反差,或是真相
九 打卡强迫症
十 你有什么用
后记:对号入座
插入一个小段子,前一段时间回老家,和一位朋友到我曾经工作过的某机关办事,结果一进机关大楼,那哥们儿就开始偷着乐,弄得我很是莫名其妙。走出了机关,他才大笑道:“你有没有发现,你一走进机关大楼,就开始八字脚。”
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久了,身上就很容易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姑且称之为职业气质吧。OL、IT从业者、摇滚青年、教师、小职员、大老板,都是各有各的范儿,不太容易混淆在一起,甚至换了环境、换了职业,原来的职业气质还是挥之不去。
刘震云在《手机》里曾写过一位少儿主持人,对所有人说话都如同对学龄前儿童,就是一例。
另一个例子,我楼下新开一家粥店,老板娘兼领班是位美女,待客极热情周到,但我去过几次,总是觉得有点说不出来的别扭,甚至有点没来由地紧张。后来某天吃饭时,无意间听到两个小服务员偷偷嚼舌头,说老板娘从前是特殊服务行业的,赚了点钱,就从良开了粥店。我这才恍然大悟:没错,她身上的确有一点儿风尘气息,总是不由自主地释放丝丝风情。
当然,我那天跟房产中介并没有说这么多,只是对他说了房产中介的特征,然后说他就是标准的样板。那哥们儿摸了半天后脑勺,忽然来了这么一句:“大哥,你说的也不全对,难道我就不能是卖安利的吗?”
这话把我问愣住了。人说得还真没错,卖保险的、搞直销的,跟房产中介的气质的确是很近似的。
我得承认自己是太孟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