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中行走——9名校长眼中的教育细节之美》邀请了窦桂梅、张丽钧、程红兵、华应龙、姜树华、朱爱朝、房超平、郑铁军、何夏寿等9名中小学校长撰写他们眼中的学校之美,捕捉学校的细节之美,或课堂之美,或活动之美,或师生之美,每位校长一个专辑,每个专辑配有学校的图片,以期带领大家发现学校之美、教育之美。
领略窦桂梅、程红兵、张丽钧等9位知名校长眼中的
校园之美、管理之美、教育之美、细节之美
1.名家倾情推荐: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倾情作序推荐。
2.主编创意无限:主编王珺将9位校长的所思所想整合成一幅美丽的教育长卷,让人在美中徜徉,在爱中行走。
3.透视教育之美:窦桂梅、程红兵、张丽钧等9位知名中小学校长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记录学校之美、细节之美,于微小处见教育,见教育之美。
4.呈现颇高颜值:极具设计感的封面尽显细节之美;内文四色印刷,图文并茂,读来生动有趣,如沐春风。
编辑推荐篇章:
清华附小,我永恒的喜悦
序
爱与美的行动
朱永新
前不久,王珺发来了《在爱中行走 ——9名校长眼中的教育细节之美》的书稿,希望我能写一篇序。
我很愉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因为王珺是新教育的老朋友,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编辑、作者。
王珺主编的《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和“文化周末”,特别注重以教育视角观照文化,用文化眼光推介好书,是我最喜欢阅读的两个专栏。而且,她的文章我也非常喜欢:她撰写的人物专访和文化随笔,善于捕捉 “大人物”的细节、“小人物”的不凡,深入人物内心,挖掘更真实、更个性的一面;她采写的教育话题、社会话题和文化话题,也不落俗套,在独特的站位与思考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她的文字细腻、清新、温暖、睿智,引人入胜。
我和王珺的第一次接触,应该是在2003年年初。当时,新教育实验刚刚起步,我们提出了新教育的五大理念和六大行动,第一个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敏锐的王珺很快找到我采访,并且在当年的两会期间推出了专访《最理想的学校图书馆什么样?——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推出“书香校园”概念》。新教育实验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推动阅读为抓手,在中国率先提出了“书香校园”的概念。这篇专访不仅敏锐捕捉到了这个概念,而且一下子抓住了新教育“书香校园”的三个关键问题:图书馆应随时随地向孩子敞开、让爱书懂书的人荐书管书、书香校园是学校图书馆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专访中,我们对理想的中小学图书馆进行了描绘和展望。
此后不久,王珺又参与了“校长周刊”的创办并主持该周刊头条栏目的策划和采编工作,在主编深度报道专刊“视点”的过程中创办了“人物”专刊。多个周刊、专刊的主编经历,丰富了她的策划经验。从她策划的栏目和选题看,无论是“校长周刊”时期的“面对面”“校长速写”,还是“视点”时期的“少年与罪”系列报道,或者是“读书周刊”时期的“教师喜爱的100本书特刊”“世界读书日特刊”等等,都体现出很强的策划能力和整体意识。在她主编的各种周刊中,文章之间的逻辑关联,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都在这种整体意识中得以展现。
尤其是她主持以后的中国教育报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评选,通过编辑出版特刊、举办揭晓仪式和校长阅读论坛等方式,将“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评选的影响力、权威性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显示了她在利用社会资源、打造品牌活动等方面具有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这本《在爱中行走》虽然只是王珺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却可管中窥豹,这本书全面地展示了王珺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写作能力。虽然是9位校长撰写的9所学校的故事,是他们眼中的教育细节与学校之美,其中却透露出王珺作为主编的独到匠心。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窦桂梅校长如何每天早上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张丽钧校长如何邀请教师、学生喝咖啡,程红兵校长如何开启学校的绘本花园,华应龙校长如何发现学生与教师饮水机上的不同温度,姜树华校长如何用标识系统氤氲学校的文化气场,朱爱朝校长如何用自然笔记建立学生与世界之间健康的关系,房超平校长如何用书“搭建”学校,郑铁军校长如何让教室成为学堂,何夏寿校长如何用童话滋养童心。
我与其中的窦桂梅、华应龙等都是很好的朋友,对于程红兵、朱爱朝等校长也很熟悉,他们的忙碌我是心知肚明的,他们用心地观察和记录这些细节,王珺则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编织美的心灵”,将他们的这些发现,从不同的侧面构建起一个美好学校的“百花园”,这些发现既有美美与共,更有各美其美。王珺说:“他们是校长,是学校这艘大船的掌舵人,也是发展蓝图的绘制者。他们各有角度,各有力道。在这里,他们为自己的学校画了一幅工笔画。”这些各不相同的学校工笔画,由王珺组成了一幅教育界的“清明上河图”,这个创意非常美妙。
感谢9位校长,把自己学校的最美风景采撷、描绘出来;感谢王珺,把不同的美好整合为美丽的教育长卷,让人沉醉,更让人便于临摹。我们能够在爱中行走,更在美中徜徉,相信因此会催生更多爱与美的行动。
2019年11月17日写于北京滴石斋
(作者系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王珺,供职于中国教育报。主编“现代校长丛书”之《校长叙事》等。出版《相信教育,相信未来——14位中外名家访谈录》。
窦桂梅 清华附小,我永恒的喜悦
细节一 / 校园之美——大美而不言 003
建筑设计师笔下的园子 004
教育者眼中的园子 005
附小人精神皈依的园子 008
细节二 / 儿童之美——只拣儿童多处行 011
每天早上的迎候:一种持续和稳定的关怀 011
手写校长奖颁奖词:与儿童心灵的对话 012
用“全阅读”点亮“照耀儿童成长的灯塔” 014
把体育作为核心课程:让学生的“健康”真正落地 017
把戏剧课纳入课表:让儿童站在教育的中央 019
让考试变成嘉年华:真正实现“乐学”目标 020
水木秀场:每个儿童都是一门独特的课程 023
细节三 / 管理之美——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025
拥有教育理想的同路人 025
具有实干精神的共同体 026
携手教师团队的每一个 027
张丽钧 做一个美的“布道者”
细节一 / 生命之美 035
开滦一中学生的“戳记” 035
拒绝成为自我的“差评师” 038
拥抱母亲的理由 040
点 燃 042
细节二 / 真实之美 044
公开课——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044
校长邀谁喝咖啡 047
细节三 / 智慧之美 049
为自己的履历而勤勉工作 049
做一个“治愈系”教师 051
惊喜力 052
细节四 / 感悟之美 054
触摸古人千载之前的心跳 054
吾 生 056
那满满一竹篮水啊 058
门的悬念 060
程红兵 我眼中的学校之美
细节一 / 校园之美 069
孩子们,早上好! 069
那诗意的校园故事 073
细节二 / 课程之美 077
机缘+需要=课程 077
开启明德绘本花园 080
细节三 / 课堂之美 084
教语文的多种方式 084
课堂教学也是技术活 087
细节四 / 活动之美 092
南国新唱毕业歌 092
华应龙 爱在细节中
细节一 / 模糊之美 101
“大约”在二小 101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 106
细节二 / 仁善之美 110
爱在细节中 110
细节中的参事 / 117
细节三 / 环境之美 120
“不钻进去是搞不好的” 120
姜树华 静心打造“安定’之美
细节一 / 标识之美——用安定标识氤氲文化气场 129
安定广场——一座拥有千年文化根脉的广场 129
雅乐讲坛——一个能够贯通古今礼仪的讲坛 133
“巴学园”——一个观照儿童自由驰骋的乐园 134
“安定书院”——一座可以抵达诗与远方的书院 136
“香樟大道”——一条通往儿童美好未来的大道 138
“安安定定”——一对凝聚各方寄寓的吉祥物 139
细节二 / 创新之美——与时俱进“接着讲” 141
“明达教育”——一项面向未来培育全人的课程 142
细节三 / 行动之美——安定小学的“五好生”行动 149
一生礼仪:争做安定小绅士、小淑女 149
一生阅读:带走滋养人生的行囊 150
一生素养:让商讨成为生活方式 150
一生才艺:提供展现个体成功的舞台 151
一生劳技:拥有乡土情怀的劳动品德 155
朱爱朝 以全人教育构建儿童成长根基
细节一 / 传统节日之美——以二十四节气为经 161
二十四节气中的老故事讲述 163
二十四节气里的古典诗词吟诵 167
二十四节气中的游戏和习俗体验 169
细节二 / 博物之美——以自然笔记为纬 172
自然笔记1:二十四节气里的歌唱 176
自然笔记2:让我们与世界建立健康的关系 180
自然笔记3:走向内在的安静恬适 185
自然笔记4:走向个性化的表达 190
房超平 充分彰显人本张力
细节一 / 天真之美 201
让“书虫”多些,再多些 201
“别急着下课,接着玩呀!” 203
学生考官比家长考官更认真 206
“老师,我不想放假!” 208
他的变化像一面镜子 210
细节二 / 变革之美 212
这样的改革,让我们看到了英语教学的曙光 212
换个小环境,问题就迎刃而解 214
“我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216
细节三 / 管理之美 219
让青年教师走上前台 219
用书“搭建”学校 221
让管理的人本张力充分彰显 223
郑铁军 享受教育,享受成长
细节一 / 思想之美 229
解读校标 229
让教室成为学堂 231
校园节日是什么 232
细节二 / 理想之美 234
我的教育理想 234
细节三 / 成长之美 237
把教师发展纳入学校办学宗旨的思考与实践 237
为成长感动 240
细节四 / 差异之美 243
中日教师同课异构引发的思考 243
追求高雅,从认真倾听和不乱扔垃圾做起 245
何夏寿 童话滋养童心
细节一 / 童境之美 253
童话十景 253
细节二 / 童真之美 265
捣 蛋 265
钢 笔 267
细节三 / 童话之美 270
答问:童话可以这样教 270
后记 种树的人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