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白璧德文集(第1卷):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为捍卫人文学科而作
定 价:¥98
中 教 价:¥57.82 (5.90折)促销
库 存 数: 1
丛 书 名:欧文·白璧德文集
《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为捍卫人文学科而作》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山发轫之作。本书对人文主义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探究与梳理,指出人文主义一词实际上意味着信条与训练,从而与提倡博爱的人道主义概念有所区别。白璧德在本书中提出,人道主义思潮导致大学人文学科教育盲目热衷科学与进步,为了纠正这种弊端与偏差,需要更广泛地应用比较和历史的方法研究古典作品,捍卫人文传统;此外,大学事实上所应代表的是对学问的消化吸收,以及文化的永恒不朽。
1.本书系大师文集之《白璧德文集》第一卷,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奠基之作。
2.本书是白璧德为人文学科存在之意义竭力发声的一部力作,其中关于人文学科高等教育以及学术研究之困境的揭露与讨论,于当下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新文化运动后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的人文主义学说通过吴宓、胡先辅、梅光迪、徐震堮、张荫麟、梁实秋等学人的译介与阐释进人中国,与其他西方观念和思潮一同参与推进了中国的现代转型,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与世界思想潮流相应,现代中国也出现了保守自由激进等不同思想支流,且其中某些成分可找到远在西方的源头,如胡适等自由派,即中国新文化派右翼,吸收了其美国导师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实用主义;李大钊、陈独秀等激进派,即新文化派左翼,则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此外还有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等保守主义者,即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继承了其美国导师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自由激进保守的三重变奏,实为思想界、知识界的先行者与爱国者汲引不同西方思想体系,就中国现实而提出的同一个问题中国的现代转型问题,所给出的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解决方案,这在今天已成为学界共识。不过,激进自由保守三分法,仅是宏观审视现代世界思想格局的大致框架,未可视为壁垒分明的固定阵营。 比如,作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及保守主义思潮来源地之一的美国,本身并不存在欧洲意义上的保守主义传统。自由主义作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自始至终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如果一定要讨论美国的保守主义,首先要明确,这并非一套固定不变的政治原则与意识形态,而更多地关系到人群的态度、情感与倾向,代表了人们维持现状的愿望与保守既定习惯、秩序与价值的心态。在美国这片土地上,人们要保守的正是自由主义的基本信念与价值,从而美国保守主义的核心实为自由主义。这两种主义就这样在美国发生了奇特的错位现象:保守主义的核心理念反倒是自由,意图保守的是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信念;而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则是平等,此即美国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中较为激进的一个分支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的根本信仰。 20世纪早期的美国正处于进步时代(the progressive era,1904-1917),针对19世纪后期经济飞速发展引发的各种问题,全社会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改革运动,社会思潮由此在整体上呈现出激进的品格。实用主义者杜威所倡导的以民主教育(democratic education)为核心的进步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便是上述进步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教育理念吸引了诸多知识分子,如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Charles W.Eliot,1834-1926)率先推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即是进步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民主教育理念在美国逐渐占据上风,与此前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恰好构成了一对反题。人文主义者白璧德作为自由教育的坚决捍卫者,针对杜威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严厉批评:二者的对立当然不仅表现为教育理念上的冲突,而且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代表了自由原则与平等原则的对立,此即新老自由主义的对立。在社会整体大环境下,杜威被老派自由主义者斥为激进主义的代表,而白璧德则被新自由主义者归入了保守主义的阵营。 自1915年秋天始,白璧德第一代中国学生陆续来到哈佛,后于20年代初将白师学说带回中国,以之为理论武器,对胡适等人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大加批判,谱写了美国白(璧德)-杜(威)论争的中国翻版。只不过,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那个曾经无比尊崇传统的国度,已经以最大胆的姿态拥抱了自身的现代转型,杜威式的激进主义与来自法、俄的激进主义相比,最多只能归入新文化运动右翼阵营,而白璧德人文主义则顶风而上,与中国本土传统力量一起成了顽固不化的极端保守主义的典型。就这样,白璧德人文主义在美国与中国的特定历史时期屡屡发生奇特而有趣的错位现象,并将错就错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欧文·白璧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教授,美国知名文学评论家,人文主义领军人物。白璧德强调教育及人文关怀,反对科学功利主义与泛情浪漫主义。梅光迪、吴宓等都曾受教其门下,深受其人文主义思想影响,而于回国后创办《学衡》杂志并创建学衡派,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一股重要思潮。
译者简介:
张沛,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著有《莎士比亚、乌托邦与革命》《哈姆雷特:注释与解读》《隐喻的生命》等,译有《讽刺的解剖》《论自己和大众的无知》《文学与美国的大学》《民主与领袖》《常识中的理性》等。
张源,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国家人文研究所中国委员,美国罗阿诺克大学哥本哈弗驻校讲席教授(2017年度),研究方向为比较视域下的文学与思想史。著有《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派与白璧德》《靡不有初:柏拉图世界的开端》,译有《文学与美国的大学》《民主与领袖》《异中求同:人的自我完善》《社会中的理性》等。
译者序新主义与老问题前言第一章 什么是人文主义?第二章 两种类型的人道主义者:培根与卢梭第三章 大学与民主精神第四章 文学与大学第五章 文学与博士学位第六章 合理的古典研究第七章 古与今第八章 论创新第九章 学术的闲暇译名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