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改变了人类发展方式,并催生了继陆地、海洋、太空后不可或缺的社会场域——网络虚拟社会。后者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重塑了现代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的社会基础,形成新的虚拟思维方式和互联网精神。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遵循“发生—发展—发因—治理”的逻辑理路,通过质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专题探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及其治理。首先,以当代科技发展为切入点,分析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发展、特征及其对道德的影响,剖析网络虚拟道德的生成及其论域,重点讨论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问题的逻辑起点、发生条件和肇始样态。其次,构建“网络虚拟社会—道德观念—虚拟性实践行为”理论模型。再次,通过道德主体、道德体系两个内在维度,以及社会场域、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四个外在维度,剖析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发因。最后,就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问题治理的实践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分析相关的经验教训,重点探讨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问题治理的目标、基础、途径和保障机制等问题。
黄河(1980-),男,贵州赫章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博士(中国哲学),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问题与治理研究”、教育部青年项目“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研究”及省社科规划项目等,作为重要成员参与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科学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虚拟活动:一种新型的人类活动》、《网络虚拟社会与伦理道德研究》等专著,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虚拟社会中人的虚拟性活动的哲学研究》、《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研究》等合著,在C刊、核刊等发表论文近20篇,独立完成的1项成果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作为第二作者的1项成果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成果获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