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1945-1949年间中国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生成背景、思想主题、分化与再选择等历史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思潮作出历史评析。 本书认为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知识界对“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一般性共识是:社会主义是一种在公正平等的价值目标的指引下,以国有化和计划经济为手段来解决社会不公问题的学说和理想。在此共识的基础上,受当时国际国内客观形势的推动,知识界掀起了一股探讨或追求社会主义的思想之潮。知识分子们就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政治特征,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与实现手段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而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流派——马克思主义,从表面上看,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但细致分析他们的言论,却不难发现在知识界中实际上存在着一股对马克思主义隐而不察、用而不觉的认可和运用的潜流。综合来看,这股社会主义思潮的主流性质是左翼社会改良主义思潮。到1948年底,这股社会主义思潮逐渐走向分化,大多数知识分子选择认同共产党引领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审视这股社会主义思潮的潮涨与潮落,对于理解社会主义的理想与现实,对于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乏启示意义。
李颖(1976-),福建长乐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近年来主持教育部思政专项《中国近代独立性期刊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研究》1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话语在近代中国独立性期刊中的运用研究(1927-1949)》1项,福建省教育厅项目6项,在《社会主义研究》《青年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著作《史海求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问题文献精编》。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二等奖,第二届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比赛决赛一等奖;国家级一流本科实践课程主要建设者,主持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多次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