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分析了对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提出了对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四个方面,阐述了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基于“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教育、基于“修身养性”的人格修养教育、基于“仁爱和谐”的社会关爱教育、基于“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教育;第三章从教育形态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在学校教育、现代私塾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形式,并提出了问题和建议;第四章介绍了美国等一些国家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分析了这些国家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对我们的有益启示;第五章在梳理现有相关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基础上,从“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方面,提出了对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建议。
第一章 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分析
一、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堪忧
1.西方文化输入使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
2.不良文化使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受到“熏染”
3.大众流行文化使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迷失”
4.网络新兴文化使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滞后”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
1.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成长极具内在价值
2.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三、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传统文化教育是青少年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方面
2.传统文化教育是青少年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
3.传统文化教育是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第二章 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基于“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教育
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智慧
2.近现代生态危机及生态文明教育的缺位
3.当代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基于“修身养性”的人格修养教育
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智慧
2.当代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缺失
3.当代青少年人格修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基于“仁爱和谐”的社会关爱教育
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共生”内涵
2.现代社会危机及社会关爱教育的缺失
3.当代青少年社会关爱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基于“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教育
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2.当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3.当代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方式
一、学校教育中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1.学校是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2.学校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3.学校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及建议
二、现代私塾教育中开展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
形式
1.现代私塾是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2.少儿国学机构的发展与现状
3.现代私塾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建议
三、社会教育中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1.社会要发挥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作用
2.社会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3.社会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及建议
四、家庭教育中开展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1.家庭把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日常生活之中
2.家庭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3.家庭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及建议
第四章 国外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一、美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1.美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2.美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
3.美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二、英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1.英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2.英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
3.英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三、德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1.德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2.德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
3.德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四、日本和韩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1.日本和韩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
第五章 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建议
《当代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4)“守静处静”
古代学者们一直把静坐或静养当作做学问必不可少的功夫之一。在他们看来,读书的主要目的是做人,而要做人,就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为此需要做两件事:第一件就是静坐或静养,二是在生活中践履书本上所学的东西,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实践。其中静坐或静养在他们看来尤其重要。《礼记》记载,中国人很早就有在祭祀等重要活动之前沐浴、斋戒的传统。《礼记》中所说的“散斋”、“致斋”,就是一种静养、调心的过程。曾子在《大学》中提到“定、静、安、虑、得”的思想(“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三国时的诸葛亮则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箴言。到了唐宋时期,新儒家学者对佛教中的静坐之法借鉴、吸收并加以改造,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形成了一个日趋成熟的静坐传统。
宋明理学家们也把静坐当作最重要的修养功夫之一。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静坐的方法,提出了诸如“静中养出端倪”,“于静时观未发之中气象”等种种说法,还形成了“主静”、“养静”、“宁静”、“虚静”、“静定”、“静修”、“清静”、“处静”、“守静”等一系列术语。北宋儒学的开山人物周敦颐在其著名的《太极图说》中就提出了“圣人主静”的思想。南宋儒学大师朱熹的老师李侗一生倡导主静,动辄教人静坐;后来朱熹跟他学习静坐,有“半日读书,半日打坐”之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王阳明是明代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他在谈及为学方法时曾提到,对于初学者,往往要先使其静坐,静坐到一定时候,俟其心意稍定,再教他“省察克治”。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指出,“造化之精,性天之妙,唯静观者知之,唯静养者契之,难与纷扰者道。”“性天”,字面意思指人性和天道。“造化之精,性天之妙”,泛指人生、社会及宇宙中最神秘、最高深,同时也最重要的道理。这段话的大意是,宇宙人生最深刻的道理,只有安静下来后才能体会;那些纷纷扰扰、心神不宁的人,一辈子昏昏沉沉、浑浑噩噩,到死都不会明白;正如水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映照星月一样,人心不能宁静,岂能把握生命的真谛,对人生获得清醒的认识?曾国藩是我们熟知的清代大儒,他把“静坐”当作修身的主要条件之一,并提倡“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他还说,静坐到极致处,就能体验“一阳来复”的境界。他甚至在遗嘱中向家人提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的修身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