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版)》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的效率、可持续三个主题出发,介绍了资源优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阐述了资源与环境问题分析的基本理论,诸如效率、市场失灵以及外部性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分析方法,如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共享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同时也介绍了环境管理的政策、目标和手段。与第二版相比,本教材体系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完善,尤其针对近年来我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管理的需要,增加了生态补偿机制理论与实践分析,环境管理的公共参与案例讲解、跟踪治理手段等新进展实践,如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督查、环境限批等制度案例。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最初是回应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以及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而从发展经济学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基础是帕累托讨论资源配置效率时提出的“帕累托最优”以及庇古和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理论。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化国家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污染治理等问题的实践,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随之建立。经过二三十年大量学者的深入研究,此学科得到长足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规律以及环境保护的经济规律问题。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一直是国外大学经济、管理、资源环境和农学等专业的主要课程。伴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著名大学还设置了专门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中国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体系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许多大学都相继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一些甚至设置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相关专业。本教材是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资源经济学》的基础上,经历了从2001年到2016年的教学实践,重新组织第一线教师编写的一本教材。除了对第二版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外,新版本还补充了生态补偿机制以及低碳经济等当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的热点内容。
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效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是全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对资源与环境形成的压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面临巨大而且不断增长的需求。建立中国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以现阶段的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不仅要探索资源和环境配置与利用的基本规律,阐述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也要对主要资源和环境经济关系或制度问题进行分析,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在第二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原有体系的基础上,本教材完善各章节内容,更新并充实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教学工作。本教材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①资源与环境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概念,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资源配置目标和优化配置的基本方法,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的外部性、社会成本和效率标准等原理和方法。②资源配置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政策工具和手段的基本原理。针对不同类型资源的特点,建立不同类型资源的优化配置准则和决策模型,包括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共享资源等的优化配置与实现的经济手段,应对不同环境问题的经济政策工具的效率。在此部分,本教材增加了环境管理的公共参与案例讲解,以使激励和管制手段等能够满足应对各类环境问题的要求。③资源与环境价值核算与评估、生态补偿机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资源和环境价值体系、资源实物和价值核算方法、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环境伦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学分析。对此,本教材增加了典型案例,增强学生对自然资源核算方法等的整体认知;增加了生态补偿机制理论与实践分析,从生态补偿的概念、类型、理论基础和制度构成以及生态补偿的典型实践等方面展开。④贸易、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与环境,包括贸易过程中伴随的环境问题以及日益增长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来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⑤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此部分主要讲解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和利用管理的调整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包括产权制度,资源利用的价格、利率(汇率)、税收等政策体系以及资源与环境管理体制。对此,本教材增加7跟踪治理手段等最新进展实践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督查、环境限批等制度案例。
由此看出,本教材是一本主要阐述资源与环境经济基本原理与方法且体系较为完整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科书。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教材带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通论的特点,适应于不同院校经济、管理等本科专业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本教材编写的具体分工是:第一章由曲福田、石晓平编写,第二章由曲福田、诸培新、马贤磊编写,第三章由马贤磊、蓝菁编写,第四章由陈新军编写,第五章由邹伟、卢娜编写,第六章由冯淑怡编写,第七章由韩洪云、蓝菁、卢娜编写,第八章由高艳梅、梁流涛编写,第九章由蔡银莺编写,第十章由赵亚莉、龙开胜编写,第十一章由张春晖编写,第十二章由欧维新、高平、刘向南编写,第十三章由卢娜编写,第十四章由石晓平、刘洪彬编写。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地借鉴了第二版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在此对原章节编写人员表示感谢。全教材由曲福田和冯淑怡任主编,韩洪云和马贤磊任副主编,曲福田、石晓平、韩洪云和马贤磊共同统稿。在这里也要感谢关长坤和史艳华两位研究生在统稿过程中的辛勤工作。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阶段,各类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案例来丰富教学的实践。作为教材,本书广泛吸收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所利用的部分,我们在书中尽可能加注和书后列出参考书目,疏漏之处,敬请原谅。
第三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资源与环境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资源的概念
二、环境的概念
三、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
第i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框架体系
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四、本书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
一、传统经济系统
二、经济一环境大系统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一、资源退化
二、环境变化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一、从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三、可持续发展的分类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含义
一、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含义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实现的路径
一、将资源、环境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推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
三、改进经济增长模式和转变消费方式
四、实行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三章 效率与资源配置原理o
第一节 效率与资源最优配置
一、静态经济效率
二、静态社会福利函数与最优资源配置
三、代际经济效率
四、代际社会福利函数与代际最优资源配置
第二节 资源有效配置原理
一、市场经济与静态效率
二、市场经济与代际效率
三、边际分析对经济效率的解读
第三节 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
一、市场失灵及原因
二、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效率
第四节 政府失灵与资源配置
一、政府失灵及原因
二、环境与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概述
第四章 可再生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一节 可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特征
第二节 可再生资源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
一、可再生资源的种群数量增长过程
二、可再生资源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决策模型
一、无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基本特征
二、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基本特征
三、资源开发与种群平衡
四、资源的最优利用
第四节 森林资源优化配置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及其特性
二、Faustmann模型
三、实例分析
……
第五章 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六章 共享资源的最优利用
第七章 环境政策设计:目标与手段
第八章 自然资源核算
第九章 资源环境价值评估
第十章 生态补偿机制
第十一章 贸易与环境
第十二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十三章 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
第十四章 资源与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