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出优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二中“三品”目标引领下的办学之路》:
《“品”出优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二中“三品”目标引领下的办学之路》系统介绍了学校在项目组的引领下,从抓住机遇、寻求发展,到深化办学理念、完善办学目标,到践行目标、探索发展,再到放飞理想,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其中重点介绍了“三品”办学目标体系的形成,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四个层次校本培训体系的构建,以及“ICD课程改革”等领域的探索。《“品”出优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二中“三品”目标引领下的办学之路》是学校走向优质校这一过程的记录,全面展示了我校在优质学校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探寻学科核心基础知识:首都师范大学密云附中的研究行动》:
密云附中在研究内容上体现了两大特点:一是强调本质。从研究知识的一般性理解与应用深入到研究其本质特征,学科规律,思想方法,研究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学科能力。二是强调整体。从研究一堂课的知识内容深入到研究整个单元,研究在整个单元中哪些知识是占有重要地位或起着重要作用的,是最有辐射力的。
《来自一线的教育智慧:“UDS合作优质学校建设项目”优秀案例集萃》:
《来自一线的教育智慧:“UDS合作优质学校建设项目”优秀案例集萃》按照案例内容分为教育、教学、管理三个部分。其中,教育案例45篇,教学案例19篇,管理案例10篇。案例是真实教育情境的反映。人们常说:“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每一篇案例就是一个世界。
《追求优质,我们在行动:基于UDS合作的优质学校建设之路》:
《追求优质,我们在行动:基于UDS合作的优质学校建设之路》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总体回眸篇(第1-3章),主要从项目整体的角度,对项目启动的背景、理念、内容、方式、机制、进程、成效和经验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以使读者对项目的全貌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中篇为专题总结篇(第4-8章),主要从假期研修组织、校本培训变革、学科研修探索、校本教研推进和多彩校园建设五个领域,对项目推进的重点工作进行了梳理,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项目推进的过程与相关专题经验。下篇为学校报告篇(第9-13章),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对项目的校本化推进与自主发展探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以帮助读者从学校的角度更加全面地了解项目的发展与进程,以及校本化的发展经验。
2009年4月,顺义区教委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启动了“UDS合作优质学校建设项目”①(简称“UDS优质校项目”),我校有幸成为顺义区五所参与此项目的学校之一。四年来,项目组致力于文化变革和效能提升,本着“整体把握、系统介入、重点突破、顺势而为、持续跟进”的原则,经过调研、研讨和培训,结合每一所学校的特点和工作实际需要,在理念上引领、方法上指导,激发每所学校的办学主体作用。项目组采取干部先行、循序渐进的策略,让学校组织效能有效发挥,学校文化特色得到彰显,促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校紧紧抓住这一极好的发展机遇,在项目组的引领下,遵循“在自我超越中成就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对我校提出的“三品”办学目标展开研讨、深入解读,形成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共识,并不断深化、细化。学校以“三品”目标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把“师生重品德、管理有品位、办学创品牌”的目标落到实处。
在“UDS优质校项目”的引领下,在“三品”办学目标的践行中,我校广大干部、教师的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学校改变了教师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在培训内容上形成了系列校本培训主题,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校本培训之路,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在学生品德培养方面也形成了系列德育课程,开设了多种校本课程和多彩的活动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升课堂教学效能,我校还开展了“ICD课程改革”②。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已经成为了广大干部、教职工行动的指导思想,全体教职工在这一思想的统领下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本书系统介绍了学校在项目组的引领下,从抓住机遇、寻求发展,到深化办学理念、完善办学目标,到践行目标、探索发展,再到放飞理想,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其中重点介绍了“三品”办学目标体系的形成,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四个层次校本培训体系的构建,以及“ICD课程改革”等领域的探索。本书是学校走向优质校这一过程的记录,全面展示了我校在优质学校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本书由王玉辉、郭友主编,刘曙光、董振河、梁艳、杨红雁、谢岩、陈明等做了大量组织和编写工作。我校广大干部、教师把自己的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积极参与撰稿,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项目组的专家们多次参加研讨,更是付出了智慧与辛劳。李延林副教授、杨朝晖副教授为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杨朝晖副教授对全书做了最后的审定与修改。可以说,没有大家的努力,就不会有此书的如期问世。在此,对一贯支持、关心我校发展的人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玉辉,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吉林省辽源市第十五中学、第十中学校长,现任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二中校长。被评为全国素质教育优秀个人、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全国优秀校长、“教育奠基中国”全国名优校长、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教育科研骨干。被聘为霍懋征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初中教育学会副会长。于《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小学管理》《中小学校长》《北京教育》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60余篇,承担多项课题并获奖。
近年来带领学校获得全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示范学校等数十项荣誉。并多次承办国家、市、区级教育教学现场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望。
郭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市政府初中建设工程特聘专家,先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自1998年至今,先后承担北京市政府指令性课题、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UDS顺义优质学校建设项目,曾在五所初中学校担任科研副校长、专家、顾问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师教学技能、教学设计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曾主编《教师教学技能》《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等著作,参编著作多部,在《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中小学管理》《电化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近百篇。
《“品”出优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二中“三品”目标引领下的办学之路》
第一章 拥抱机遇,寻求发展
一、拥抱机遇,开展优质建设
二、专家诊脉,明确建设方向
三、重新反思,寻求发展出路
第二章 深化“三品”,明确方向
一、行为导航,形成学校办学理念
二、落实理念,提出“三品”目标
三、合力研讨,发展“三品”目标
四、全体参与,深化“三品”目标
五、发展指标,细化“三品”目标
六、经历过程,感悟“三品”目标
第三章 目标引领,师生重品德
一、品德培养,干部先行
二、立足校本,培训教师
三、系统构建,培养学生
第四章 落实目标,管理有品位
一、教学管理力求“四精
二、德育管理力求“四化
三、党政管理力求“四制
第五章 践行目标,办学创品牌
一、创设条件,成就品牌教师
二、推进课改,打造品牌课程
三、建设班级,打造品牌文化
第六章 放飞理想,超越自我
一、干部成长,飞速发展
二、教师成长,美丽绽放
三、学生成长,健康向上
四、课程建设,多元立体
五、社会影响,日渐加强
六、沉淀反思,获得经验
《探寻学科核心基础知识:首都师范大学密云附中的研究行动》
《来自一线的教育智慧:“UDS合作优质学校建设项目”优秀案例集萃》
《追求优质,我们在行动:基于UDS合作的优质学校建设之路》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主要手段的问题教学模式。教学行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课前问题评价、课中问题评价和课后问题评价,使教师和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交往和对话来解决问题,下课后教师和学生仍然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使“问题”在不断地评价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和解决。这种“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法,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又能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与品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具体而言,这里的“有效教学”是个大概念,包括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拓展和有效评价。“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主要含义是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前学习教学内容,学生要进行结构化预习,通过“问题发现单”,把不会的知识内容整理出来。同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学习和研究,结合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结构化备课;上课时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下,教师或学生呈现问题,通过问题对话和问题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该模式主要是将文本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真正意义上实现知识与技能迁移,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大面积提高学业成就,提高终身学习能力。该模式主要包括四个要素,即“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其中每个要素中均包涵着对问题的评价,也可以称四个操作环节。
通过此次培训,我校教师基本领略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的主旨。此后便是我们的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试探性地实施践行。
三个月后,韩立福教授又带着他的专家教师团来我校进行为期两天的现场指导,各位课改专家深入班级,亲自进入课堂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听课指导教师的教学,激发了师生的极大兴趣。
令我们欣喜的是,通过此次教研,师生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研讨问题比以往精细了,挖掘教材比以往深刻了,课上关注学生、强化学生思维的训练更多了。学生在课堂上话语权多了,肯于独立思考并善于合作了,潜能被充分激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