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一个将各种综合知识以及统计数据处理方法整合的过程,通过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进行设计,对框架中的概念进行辨析,最终反映出自然资源资产以及负债的情况,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证》在“理论一框架实证”的主线下,分六个章节展开了理论梳理、框架设计以及实证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证》适合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员以及相关部门人员阅读。
了解朱婷,是因为她用Ostrom的公共池塘管理理论研究自然资源问题,在国外读博期间发表了多篇SCI和SSCI文章,回国担任大学教师很快拿到了这方面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现在她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对原有研究兴趣的延伸,很乐意为她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作序进行推荐。
2013年1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可以认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摸清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及其变动情况,是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研究,既有政策意义又有理论意义。
目前,在构建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资产及其负债的核算方法,建立实物量核算账户,明确分类标准和统计规范等问题上,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朱婷在本书中,正视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研究的困难与挑战,以问题为导向,从理论、方法及实证方面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建及应用做了系统、详实及创新的工作。
首先,本书依据“理论梳理及方法优化一负债表框架体系设计一不同类型自然资源实证分析”的线索开展研究,选取森林、土地、水三种主要的自然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有自己的有一定合理性的研究逻辑;
其次,本书梳理了目前国内外诸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出了符合我国顶层制度建设需求的理论框架及核算方法;
再次,本书从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多学科整合研究的视角,依据森林、土地、水等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具体特征展开多维度研究,得出的结论超越了单学科研究常常具有的某些狭隘性。
目前国内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从形式到内容都较为单一,理论与实践双重优秀的著作见之不多。希望本书的出版对推进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的研究和编制有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是为序。
查看全部↓
朱婷,博士,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后。上海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先后在Land Use Policy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等国际SSCI和SCI期刊,以及《生态经济》等国内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示范性全英文课程项目等国家、省部级及其他项目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