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空间边际化研究视角,对全球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时期的边际地区边际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全书共12章,开展了社会-空间边际化、农民经济边际化、人地交互作用下的边际化、人口空间边际化、农地边际化、乡村聚落边际化、边界地区边际化、城乡交错带边际化、次城镇化地域边际化等多主题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批学者将研究视角从城市核心区、发达地区逐渐转到高纬地区、边远山区、边界地区、边缘地区、生态脆弱区、欠发达贫困区、乡村地区、城乡交错带、危机地区等特殊类型区。9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一套解释“发展状态持续滞后地区及成因”的边际化理论得到创立与发展,空间边际化成为国际学术会议讨论的重要议题。这从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mationalGeographyUnion,IGU)机构的历史沿革中也可以反映出来:1981年国际地理联合会“乡村发展委员会”下设“山区和高纬地区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1988年改组成“动态乡村系统委员会”下的一个专业委员会,4年后再定位为“边际地区发展问题研究组”,1996年升级为“边际地区和危机地区动态委员会”,2004年命名为“边际化、全球化、区域性和地方性响应委员会”。30多年来,国际学术界开展了边际地区类型与特征、边际化过程与机制、不同类型边际地区与反边际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边际地区,指“发展要素”或“发展状态”持续滞后的区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态持续滞后”这一现象,现有的一些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一边缘模式、依赖理论等,侧重从“增长极/核心区”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解释“边际区”的滞后成因,缺失或忽视了“边际地区”在地方垂直综合作用即人地交互作用下的“内部边际化”和“内部反边际化”这一基础部分,显示出空间极化理论解释力的不足。与空间极化理论相对应、耦合,“边际地区边际化”理论为“空间非均衡发展”“发展状态持续滞后地区”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解释,展现出地理学空间差异和空间非均衡研究的新视角。
地理学传统的人地关系和区域研究,采取的是一种基于相对封闭、均质、稳定条件的地方垂直综合方法。如何在开放、流动、变化的环境下,开展区域人地关系研究,成为地理学富有挑战性的议题。全球化、尺度间相互作用和地方响应,耦合于区域的人地交互作用过程中,空间边际化是空间水平关联作用与地方垂直综合作用的结果。
目录
前言
第*章 边际地区相关理论1
第*节 边际地区边际化的相关研究1
一、边际、边际化、边际地区的概念界定1
二、边际囚了、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式3
三、全球化、现代化进程巾的边际地区响应5
四、典型边际地区边际化过程案例研究6
五、边际地区发展与反边际化对策8
第二节 区域的要素的相关研究9
一、边界地带特征与问题10
二、城乡交错带特征与问题12
三、农地边际化14
四、贫困化与边际化15
第三节 边际地Ⅸ研究进展评述16
第二章 转型时期的社会-空间边际化问题 20
第*节 20 世纪80年代以前的社会空间边际化问题 20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社会一空问边际化问题 21
第三节 全球化、城市化、人口流动中的边际化问题 24
一、中国的全球化与边际化问题24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边际化问题25
三、人口流动、迁移的边际化问题26
第四节 “三农”问题和乡土文化边际化问题 28
一、“三农”的社会一窄问边际问题28
二、农村乡上文化的边际化问题29
第五节 教育空间边际化问题 31
第六节 小结 32
第三章 基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边际化研究 34
第*节 边际地区边际化理论分析框架 34
第二节 数据资料来源与处理 37
第三节 基于省市尺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空间边际化分析 38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的空间边际化分析38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大分量的空间边际化分析40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四个分量的空间边际化分析42
第四节 基于县区尺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空间边际化分析 44
一、重庆市农民人均收入及其变化分析44
二、重庆市县区农民人均收入总量的空间边际化分析45
第五节 基于县区和乡镇尺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空间边际化分析 46
一、研究区和参照区基本情况46
二、古浪县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空间边际化分析46
三、以宁海县为基准地域单元的边际化分析49
第六节 小结 50
第四章 人地交互作用下的空间边际化 52
第*节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与农业景观特征 52
一、地貌类型与农业土地利用52
二、气候特征与气象灾害53
三、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类型54
第二节 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基本特点 56
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问题56
二、农牧耦合经济及其存在问题57
三、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边际化特征58
第三节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人地关系状况 59
一、人口构成及其变化59
二、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60
三、不同自然环境和土地利用下的人地关系响应62
四、不同自然环境和人地压力下的耕作制度响应63
第四节 人地交互作用下的空间边际化分析 64
一、不同农业地域类型边际化的静态与动态分析64
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下人地关系、卒问边际化的演进65
三、不同情景条件卜的空间均衡化方案与评价67
第五节 小结 68
第五章 人口空间边际化研究70
第*节 研究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70
一、自然环境基本特征70
二、社会经济基本特点73
第二节 研究框架、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76
一、人U空间边际化的分析框架76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77
三、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的确定77
第三节 人口空间边际化评价与分析 79
一、2010年了目标及指标人口空间边际化分析79
二、1990年和2000年的人口空间边际化分析84
第四节 人口空间边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88
一、自然环境对人口空间边际化的影响88
二、中心城市等级、县区经济实力与区位对人口空间边际化的影响89
三、人地关系状况对人口空间边际化的影响90
第五节 小结 92
第六章 农地边际化问题研究 93
第*节 农地边际化研究框架 93
一、农地经济边际化93
二、农地投入边际化94
三、农地投入产出边际化96
第二节 农地撂荒调查分析 98
一、农地撂荒调查案例一99
二、农地撂荒调查案例二100
第三节 不同情景条件卜的农地边际化101
一、自然环境城市区位分异下的农地边际化102
二、政策影响下的农地边际化102
三、不同人地关系状况卜的农地边际化问题105
第四节 小结106
第七章 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异与空间边际化108
第*节 乡村聚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108
一、自然环境因素109
二、城市和交通区位因素111
三、土地利用结构113
四、经济发展状况115
五、传统文化因素118
第二节 乡村聚落的物质-社会空问差异1 19
一、乡村聚落类型及其发展条件1 19
二、不同乡村聚落类型的物质和社会空问特征120
第三节 不同类型乡村聚落的基本特点与案例分析129
一、城区边缘乡村聚落129
二、都市中域乡村聚落133
三、都市远域乡村聚落135
第四节 乡村聚落窄间边际化分析141
第五节 小结143
第八章 行政边界地带的边际化问题144
第*节 行政边界地带的概念、类型与边界效应144
第二节 经济边际化边界地带案例分析145
一、“经济边际化边界带”的空间结构特征145
二、甘肃与四川“核心-腹地-外围-边际”空间结构146
三、案例区空间经济梯度与经济边际化分析147
第三节 资源冲突型边界地带案例分析148
一、行政边界纠纷的地理因素149
二、行政边界纠纷的历史原因149
三、行政边界纠纷的资源环境因素151
四、行政边界纠纷的行政障碍性因素152
五、资源冲突型边界的跨域治理152
第四节 错位型边界地带案例分析154
一、边界地带地缘冲突的社会背景与地方政府角色155
二、边界地带地缘冲突现象扫描156
三、“环绕型边界地带”:边界冲突与整合案例160
第五节 小结169
第九章 城市混杂带的边际化问题171
第*节 城市混杂带的土地利用边际化171
第二节 城市混杂带的社会边际化175
第三节 城市混杂带的经济边际化177
第四节 城市混杂带的环境卫生边际化179
第五节 城市混杂带的居住环境边际化183
第六节 小结187
第十章 村镇化地域的社会-空间边际化188
第4节 东莞模式及其人口-社会空间边际化问题188
一、东莞模式的内涵及其存在的问题188
二、东莞的人口结构、社会特征及其边际化问题190
第二节 东莞经济发展背景、路径、特征与问题195
一、东莞经济发展背景195
二、东莞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197
三、东莞产业发展的外源驱动力分析199
四、东莞产业结构及发展变化分析202
五、东莞经济发展的困境与挑战204
第三节 东莞产业用地的结构、特征与问题205
一、东莞土地利用结构特点206
二、东莞产业用地空间组织演变208
三、高度依赖型的不动产租赁型经济213
四、土地利用存存的问题215
第四节 村镇化地域的更新与改造222
一、村镇化地域治理的目标与问题222
二、村镇化地域的改造与更新223
三、构建协同的产业土地政策225
四、村镇化地域的空间协调与整合226
第五节 小结 229
第十一章 结论231
参考文献234
后记244
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