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和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重视,对在校师范专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训练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它的开设旨在强化学生的专业精神,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现代教育观、心理观、健康观和学生观。通过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操作技能、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学会科学地、创造性地开展初级的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同时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中,并且关注未来教师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的心理辅导师资。
本书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为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设计。每个部分的内容以中学生案例为引导,引入相关主题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开展交流与讨论,结合课程内容有计划地到学校开展相关的访谈和调研,结合调研情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讨如何进行个案的辅导。任课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定期到实践基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开设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培养为主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开设渗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学科课程,组织以突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心态培养为主的主题班会,等等。
本书撰写分工如下:余欣欣、李山、梁晓兰撰写第一章;秦素琼、玉丁婕、尤蔼撰写第二章;李钊撰写第三章;苏思慧、徐姗姗撰写第四章;高永金撰写第五章;梁书玲撰写第六章;吴素梅、陈俊撰写第七章:方建东撰写第八章;黎柠宁、史雅宁、侯冉、陈雪撰写第九章;余欣欣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广西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成员、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心理健康促进服务团队”成员和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系老师、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广泛参考了国内外的相关著作,吸收了有关研究成果,虽然我们力图融理论性、实践性和通俗性于一体,但限于能力与水平,难免存在疏漏,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心理基础与应用丛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换言之,健康是一种让我们实现全部潜能的生活能力。健康如此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健康呢?
在古希腊,人们以肌肉发达、体态健美、活力充沛作为健康的标志,提出“健力美”这一概念,并把这一概念作为奥运宗旨之一,延续至今。
传统的健康观认为,“体格健壮,没有疾病”——也就是没有躯体疾病即为健康。
但是这样的健康观难以很好地解释越来越多的现象,比如,有些人的确没有器质上的损伤、没有疾病,但功能上已经出现问题。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日益突出。随着医学的发展、心理学的日渐成熟及社会生态学观点的提出,人们认识到疾病病因的复杂性(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特别是认识到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从而使健康的概念延伸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行为,逐渐形成了综合性的健康概念。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维的健康定义:健康是一种心理、躯体、社会康宁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一定义促进了健康向三维方向发展,提高了人类对健康的认识。
1989年,世界心理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最新定义: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这是对健康较为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行为、社会等因素去分析,不仅看其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其是否有主观不适应感或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价值观拍卖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健康、理想、事业、爱情、财富、地位、名誉的价值。
信息视窗
健康的10条标准(胡永萍,2010)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话题导引
晓敏是个来自县城的女孩子,学习非常刻苦,初中时在班级里成绩名列前茅。考上一所寄宿制的重点高中以后,她感到学习越来越力不从心,父母和老师的期待给她很大的压力,进入高中后,在班级上的成绩不像以前那么突出,她感到有点失落,因此经常情绪低落,有段时间还出现失眠,不想上课,也不愿意与同学交往……她从网络上查到一些资料,觉得自己可能需要心理上的帮助。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人们普遍认识到健康已经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人们成功和幸福的保障。心理健康,这项在以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现代科技的飞跃和社会文化的迅猛发展,迫使人们以一种崭新的、多元的视角全面看待健康的产物,它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心身统一的哲学观在健康观念上的确立。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各异,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内外学者尚未有统一的意见。正如卡普兰(L.Kaplan)所说:“许多人都试图定义心理健康,但是这是一个混合的领域,难以给予精确的定义,它不仅包括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朱家雄,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