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90年以来的著名戏剧家为研究对象, 探讨中国当代戏剧的形态、发展脉络、基本特征、文学史意义; 通过分析这些剧作家、导演的独特艺术个性, 对20多年来的中国戏剧舞台进行梳理; 既追寻中国当代戏剧的理论来源, 同时研究当代的戏剧的喜欢就、经验以及不足, 试图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寻找一些具有共性的东西。
近二十年来,本书作者一直在给研究生开设《现当代戏剧跨文化研究》的课程。在授课的同时,对当代戏剧家进行梳理,对他们的戏剧创作、理论来源、舞台呈现以及观众接受诸方面进行研究。其关注的重点在先锋性突出的戏剧家们身上,而北京的戏剧名家更是占据了其主要视野。由此,汇聚成了这本书。
张玲霞,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外国文学专题研究》《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中国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清华校园文学论稿》等。
第一章高行健:荒诞之外
一、 独特的女性视角
二、 后现代意识:“野人”与“文明”共存
第二章过士行:“闲人”的精神困惑与超越
一、 “闲”的意蕴
二、 困境与超越
三、 艺术上的荒诞与理性
第三章李六乙:纯粹戏剧的实践者
一、 专注于“人的精神的拆解”
二、 “纯粹艺术”之面面观
三、 先锋性其表,本土性其核
第四章林兆华:实验话剧的奠基人
一、 戏剧舞台上的醒目足迹
二、 个人戏剧工作室
三、 “自由戏剧观”的理念与风格
第五章孟京辉:坚守先锋姿态
一、 孟京辉戏剧发展的裂变
二、 孟京辉戏剧风格
三、 先锋的道路
四、 坚守先锋的意义
第六章田沁鑫:我做戏,因为我悲伤
一、 一戏一格
二、 复杂多变的时空结构
三、 中西结合的叙事模式
第七章何冀平:由文本中心走向舞台中心
一、 主人公与他人的“疏离”
二、 杂糅异域元素
三、 双重舞台空间的设置
第八章北京“人艺”实验剧场的得失
一、 人艺实验剧场整体发展概况
二、 自己的人与自己的戏
三、 外面的人与外面的戏
四、 人艺实验剧场发展的意义与阻碍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高行健: 荒诞之外以戏剧文学为核心的“易卜生—斯坦尼希拉夫斯基”模式,一直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圭臬,第一个明确地站出来打破其统治地位的就是高行健。1982年,他与刘会远合作的剧作《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引起了很大轰动。1983年,他的戏剧作品《车站》在北京演出,标志着中国荒诞剧的诞生;之后,他创作了荒诞剧《野人》、实验戏剧《彼岸》,其理论论著《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对学术界的戏剧研究以及戏剧创作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高行健希望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讲究戏剧艺术的综合性、剧场性、假定性和叙述性,力求突破戏剧现有的表现手段。他对中国现代戏剧最大的贡献在于,强调戏剧的独立,并最终实现了“绝对的戏剧”的戏剧理想。过了几十年再来看高行健,在人们几乎众口一声的“荒诞”之外,还是能够窥见一些别的有意思的东西。一、 独特的女性视角高行健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共创作了戏剧17种,其中有不少作品通过女性视角来探讨人生、存在、生命的意义。《生死界》(1991年)、《周末四重奏》(1995年)、《夜间行歌》(2007年)是其中的代表,通过女性对世界、人生的个体感受,揭示人的存在的烦恼,传达其创作理念,也蕴藏着高式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