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情·乡愁》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故事以及对老梅陇的历史回顾,表达了梅陇人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他们用简短的散文、随笔式的非虚构纪实文本,以及保存下来的老照片、谚语、顺口溜等,从各自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不同角度,纪实、感怀、回忆、抒情,内容富有真情实感,有一定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乡音·乡情·乡愁》图文并茂,一些珍贵的老照片令人回味。
“人文梅陇丛书”与读者见面了,这是梅陇镇打造群众文化、培育人文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做出的一个新尝试,也是闵行区当前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这是一套涵盖社会、文化、生活诸方面并且充满乡土气息的丛书。文章的每一位作者都是生活于同一片热土的梅陇人。在他们中间,有的是笔耕不辍的知名作家,有的是初出茅庐的草根一族,有的是忙碌而充实的“小巷总理”,还有的是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工作者。他们用不同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道温馨而朴素的人文风景。他们告诉我们:在身处并不缺少物质滋养的年代,什么是好的生活方式?究竟应该怎样生活才算幸福,或者为了幸福该怎样生活?在真正的幸福生活中,又包含了哪些可贵和必需的人文内涵?在社会转型时期,他们所表达的这份坚守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就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也是每个人最核心的文化。因为,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价值认同和文化归宿的加强。
习近平同志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核心价值观,是执政党凝聚人心民力的实现载体,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必须落脚在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人心,使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认同在老百姓的精神世界里日用而不觉、信守而不疑,践行而不惑。
在大力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社会治理的当下,丛书的推出具有相当的现实和实践意义。它不仅说明发展群众文化大有作为,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在社会管理创新中重构当代人文精神将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是为序。
《乡音·乡情·乡愁》:
第一次讲故事
文/孙永山
1974年6月,刚从曹行中学毕业回家务农的我,接到公社文化站的通知,让我去参加上海县故事巡回演讲团,去讲革命故事。接到通知,我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能混几天省力的工分,而7月初正值“三抢”大忙季节,非常辛苦;忐忑的是,本人一直少言寡语,性格内向;去还是不去,纠结了好几天,最后是迟了一天,自带了蚊帐和凉席,去塘湾中学报了到。
县文化馆对故事员进行培训,培训时间只有两天,要求每个故事员必须背出两个故事。交给我的故事之一是《孟姜女哭长城》——这个“尊法批儒”的故事里,孟姜女是个受批判的角色,她“螳臂挡车”,妄图“哭倒”秦始皇的长城……我不知道这算不算“革命故事”,只觉得此故事较长,讲完需20分钟。初次讲故事,没有方法也没有技巧,说是培训,其实就是背故事,而绝大部分故事员都是“老脚毛”。由于迟到了一天,我一天时间要背出两个故事,真的很难,只能记住其中的梗概。
培训一结束,故事员就骑着自行车独自去大队或生产队讲故事。我在演讲团里岁数最小,只有17岁,县文化馆的胡老师看到了我的为难,说第一次带我去,这使我心里踏实了很多。
第一次讲故事的地方是塘湾公社英武大队。我们找到了支部书记的家,自报家门后,书记连说欢迎欢迎,还问我们有没有吃中饭?我们说没有,他就盛来两碗冷饭,并且拿来两只咸蛋。那个年代,咸蛋可是奢侈品。我们吃饭,他就去通知两个生产队的社员集中到一个仓库里听故事。
半个小时后,一个偌大的仓库已经挤得满满当当,门口也站满了人。这是一年最炎热的时候,仓库里不要说空调,电风扇也没有一个。还没有开讲,我已经大汗淋漓。
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先来个开场白。我说,我今天来为革命群众讲革命故事。话音未落,下面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我的头一阵眩晕。接下来两个故事不知道怎么讲完的,只听到下面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就这样误打误撞地完成了任务。
回去的路上,胡老师表扬我:“你讲故事有张有弛,不像有些故事员死记硬背。”其实,我有些地方停顿,是因为背不出故事情节,拼命去回忆,胡老师误认为我是在摆噱头卖关子。
晚上,召开全体故事员大会,胡老师着重表扬了我。大家对我刮目相看。我究竟有没有讲故事的天赋,实在是“老母鸡生疮——毛里的病”,只有自己知道。但不管如何,我从中悟出一点诀窍:讲故事不能死记硬背,只要把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情节弄清楚,故事细节可以随编随说,关键是把握悬念和“包袱”。
青涩的我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懵懂的故事演讲。
转眼过去了38年,许多事情已经淡忘,但“第一次讲故事”历历在目。后来,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去讲故事,但2004年,我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后,也许有讲故事的情愫,也许想在枯燥的法制宣传中找到一种寓教于乐、让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于是积极创办了“梅陇杯”全国法制故事创作和征集大赛,迄今已经第五届。
前几年,市故事家协会和《故事会》的领导让我加入市故事家协会,我婉拒了,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讲故事。但我有一个夙愿,等我退休了,再去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