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个人成长进步、创业立业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培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本书品历代诗文经典、讲名人读书故事、赏名人读书美文,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对提升个人素养、增加阅读兴趣、改进读书方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位哲人说:“读一本好书,仿佛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对本书也可以说,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们在感动于先贤们勤学苦读的同时,也分享着他们读书的经验和方法;读着书中的文章,我们在沐浴于先贤们精妙美文的同时,也分享着他们读书的感悟和理念。书中的故事及文章,不仅因为其精彩引人入胜,更能够让我们从中感受读书的崇高、吸取读书的智慧。
前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心事,事事关心。”明朝思想家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留下的这副对联,将读书的意境展示得淋漓尽致。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阅读的民族,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书香始终不息地流淌着。“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一部中华民族的阅读史,就是一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成长史。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必须站在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阅读,对待阅读。放眼世界,各国无不高度重视公民的阅读问题,比如美国的《卓越阅读法》《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日本的《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韩国的《读书振兴法》《读书文化振兴法》,俄罗斯的《民族阅读大纲》等,都以立法形式保障国民阅读活动的开展。
本来,读书是私人的事情,读不读书、读哪些书、读多少书,不需要过问。但是,我们从广阔的视野来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缺乏阅读精神和书香气息的社会,是功利、浮躁的社会,也是缺乏创新和活力的社会,这样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前进的步伐注定难以走得更远。因此,阅读作为智慧之源、道德之基,关系到国家精神、公民素养、书香琴韵。只有引导公民文明阅读,国家儒雅的大形象才能得到不断提升和巩固。这也诠释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的真理性。
因此,建设书香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书香社会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氛围,体现的是既有优秀文化传承、又能打动和凝聚人心的良好文化生态,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因为良好的文化生态需要多读书来构建,书香社会离不开全民阅读的支撑。读书已成为党的领导人关注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纳入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之中,并倡导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凸显党和政府对全民阅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注与力倡。这不仅是彰显时代文明、提升民族素质的内在要求,更是使我们每个人成为“中国梦”参与者和书写者的现实需要。我们相信,纳入国家战略、政府规划的阅读活动,将会使整个社会的阅读氛围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营造。
阅读活动重在培养人的阅读习惯。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李克强总理说:“有人担忧说现在我们国家民众每年的阅读量还不到有些国家人均的十分之一。很多建议让我深思,说明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弦歌不辍声声远。当阅读成为我们最自然的追求,读书成为我们最优雅的姿态,书香自然会扑面而来,自然会与我们的灵魂相遇,自然会引导我们品味生活、感悟生命、悦享人生。让我们捧起书来,把读书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把每一天都看作“读书日”。当知识的积累在我们身上慢慢升腾为一种书卷气,沉淀为人生中的大气,我们的文化品格将得到铸就。当我们践行了拥抱书香的崇高使命,书香社会将会愈加 精彩。
一位哲人说:“读一本好书,仿佛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对本书,我们也可以说,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们在感动于先贤们勤学苦读的同时,也分享着他们读书的经验和方法;读着书中的文章,我们在沐浴于先贤们精妙美文的同时,也分享着他们读书的感悟和理念。我们相信,书中的故事及文章,不仅因为其精彩引人入胜,更能够让我们从中感受读书的崇高、吸取读书的智慧。
愿这本小书成为各位书友的良师益友。
中共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兰义彤
2017年8月
王学,祖籍黑龙江省尚志市,现任中共贵阳市委讲师团团长、副教授,长期从事干部理论教育工作,被评为贵州省党的创新理论“十佳优秀宣讲员”。在各种公开刊物发表理论文章三十多篇,主编《低碳经济 —生态文明的必由 —之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与实现》《文化强国战略与贵阳文化发展》《智慧穿透历史,思想跨越时空》等理论专著多部。
目录
上篇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品经典 畅享阅读之乐 / 001
第一章?品历代名诗·谈读书意蕴?/ 003
敬之·周颂?《诗经》?/ 004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陶渊明?/ 008
斋中读书?谢灵运?/ 013
绝句四首(其四)?陈师道?/ 017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陆?游?/ 021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魏了翁?/ 024
夜?深?周?弼?/ 027
第二章?鉴历代古文·论读书经典?/ 031
学记三则?《礼记》?/ 032
学而篇·第一?《论语》?/ 037
尊?师?《吕氏春秋》?/ 041
颜氏家训·勉学(节选)?颜之推?/ 049
进学解?韩?愈?/ 064
学舍记?曾?巩?/ 071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078
论梁元帝读书?王夫之?/ 084
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 093
黄生借书说?袁?枚?/ 098
习惯说?刘?蓉?/ 103
下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读故事?汲取读书智慧?/ 107
第三章?鸿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109
第一等事读书做圣贤?王阳明?/ 110
博览群书,立志报国?戴高乐?/ 117
第四章?苦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23
韦编三绝?孔?子?/ 124
博学多思,著述颇丰?葛?洪?/ 131
嗜读笃学,清修苦节?司马光?/ 136
学求心得,业贵专精?章学诚?/ 145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15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160
刻苦读书,自强不息?杰克·伦敦?/ 165
循序渐进,自学成才?华罗庚?/ 174
第五章?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81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吕?蒙?/ 182
学贵日新?程?颐?/ 189
读书不唯书?李时珍?/ 194
坚守内圣外王之道?曾国藩?/ 203
后?记?/ 211
第四章?苦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韦编三绝?孔子
【故事】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在当时也可算得“桃李满天下”了。他一生勤奋好学,把学习当成人生一大乐事。现在人们常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厌”等论学的话,都是孔子的言论。直到晚年,孔子仍勤学不止,一边教弟子读书,一边自己钻研学问。
孔子的先辈是宋国的贵族,到父辈时,早已破产了。孔子出生后不久,父亲就死了。母亲守寡抚育着他们兄弟,生活自然是很困难的。所以史书上说他少年时“贫且贱”。
在这样困难的生活条件下,孔子却十分好学。及长,他学习更加勤奋,直到他离开人世。一生中不管是做看管仓库、管理牛羊的小官,还是当了鲁国的代理宰相;不管是孜孜不倦地教诲弟子之余,还是辛辛苦苦地奔走列国之间;不管是在处境顺利而感到欢乐愉快的时候,还是处于连生命都有极大危险的困境之中,他从未放松学习。他的一生,孜孜不倦,勤学异常,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学而不厌。”
孔子学习非常虚心。他认为,不管什么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值得自己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因此著文赞美他,说他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即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不仅如此,就连七八岁的小娃娃项橐,也曾被孔子求教。
孔子学习,不仅勤奋虚心,而且还把学习和思考、复习巩固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他认为学知识一定要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以,他研究的各门学问,如礼、乐、射、御、书、数等,造诣都相当精深。
有一次,孔子得知鲁国有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子,弹琴的技艺高超。当时,孔子的弹琴技术已有相当水平,但他仍然“不耻下问”,要拜师襄子为师,向师襄子求教。师襄子一见孔子,大吃一惊,心想:孔子是个广博精专、多才多艺、天下闻名的大学者,我怎么敢接纳他为弟子呀!当孔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决心时,师襄子终于被孔子虚心诚恳和奋发好学的精神感动了。
学习一开始,师襄子教给孔子一支曲子。孔子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地弹起来。一直弹了十来天,从未停过手。师襄子对孔子说:“这支曲子你已经弹得很熟缘,可以改弹新曲了。”
孔子说:“我只掌握了曲子的节奏和技法,对其内容和精神,我还理解得不深透哩!”说完又认真地弹起来。这样又练了一段时间。师襄子一听,高兴地对孔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曲子的内容和精神,可以改弹新曲了。”
“我还没有理解曲子的主题思想和深刻意义哩!”孔子一边回答,一边请求师襄子再让他弹一段时间。不久,师襄子听了孔子的弹奏,马上高兴地说:“你已经理解了曲子的主题思想,现在可以换弹新的曲子了。”
孔子听了很不好意思,谦虚地说:“我仍未能真正理解曲子所刻画的主人翁形象,让我继续再弹弹吧!”说完又弹奏起来。
师襄子坐在孔子身旁,一边听他弹奏,一边不住点头。又过了一会儿,师襄子渐渐感到有一个人物展现在眼前,便高兴地对孔子说:“啊,我看见了,有一个人,态度严肃、认真,正在思考什么。看他已显出高兴的神情,昂起头,在遥望远方……”这时孔子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对老师说:“老师,我理解了,我完全理解了。你看他,黝黑的面孔,瘦高的身材,两眼炯炯有神,不时凝视着远方。他多么关注人民啊,一心想施行德治,感化四方。除了周文王,还有谁是这样的形象呀!”
师襄子听了,又惊异,又钦佩,站起身来,向孔子行了一个礼,对孔子说:“不错,不错,以前我就听老师讲过,这支曲子叫《文王操》啊!”
孔子一生,不管学什么,都是这样踏实勤恳,一丝不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他严格要求自己,自“十有五而志于学”起,一直“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晚年,在众多的典籍中,最爱读的是《易》。《易》是一部哲学著作,孔子深深为书中关于世界发展变化的精妙道理所吸引,读起《易》来常常连吃饭都忘记了。当时社会十分混乱,许多事情孔子都看不惯,心里时常感到不快,可每当这时,只要一读《易》,满腹烦恼忧愁便都烟消云散了。孔子读《易》是在老年,那时他已发白齿落,老态龙钟,弟子们都深感自己的老师越来越衰老了,可孔子本人一读起《易》精神就振奋起来,像青年人一样,不知自己已是老年人了。
一次,孔子带学生从蔡国到楚国叶县。叶县县官去见孔子弟子子路,他问子路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一时答不上来,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你怎么不说:‘孔子这个人吗,发愤读书都忘记了吃饭,读书读得高兴了会忘记各种烦恼和忧愁,这样不知不觉的老了,而他自己还不知道。’可以这么说!”
孔子确实是这么做的。春秋时候还没有纸张,文字写到竹简上,再用皮条把一片片的竹简串成一部书,又叫书简。读的时候把卷着的书摊开来,读完再卷成一卷用绳捆好。《易》也是这样的一部书。《易》的文句很简短,内容却十分深奥,要读懂它很不容易,往往看好几遍还搞不清什么意思,更把握不住其中的哲理,何况孔子不仅自己要学懂它,而且还要把《易》的要义传授给学生呢。所以孔子在学《易》和讲授《易》的过程中,不知熬过多少个日日夜夜,把《易》翻阅了多少次。由于孔子读《易》次数太多了,以致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好多次。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称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韦”是牛皮,“三”指多次。意思是孔子翻来覆去地读《易》,多次把穿连竹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以此来形容孔子的勤学精神。“韦编三绝”后来就成了形容人们刻苦学习的成语,一直流传至今。
【感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孔子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有渊博的学识,而他渊博的学识则来自他一生都在勤奋地学习。孔子读书勤奋以致“韦编三绝”的故事确实十分感人,激励无数读书人用功学习。“韦编三绝”至少有三个意思在内:一是学习要勤奋,二是学习要用心,三是重复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孔子作为古代圣贤,读书的境界对当今我们加强学习、提升修养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我们应当以孔子为镜子,学习并发扬他“读《易》,韦编三绝”的精神,切实发挥自觉性、主动性,克服应付观念,多读好书,常读好书,领会实质,掌握精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渊博学识的人,交上知识这个忠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