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名著双语读物?中文导读+英文原版系列丛书中的一种,编写本系列丛书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准备参加英语国家留学考试的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对于留学考试,无论是SSAT、SAT还是TOEFL、GRE,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了解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而阅读西方原版名著是了解这些知识*重要的手段之一。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波兰裔英国著名作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
1857年12月3日,康拉德出生在被俄国分割出去原属波兰的波多利亚地区,他的父亲是位爱国(波兰)作家。很小的时候,他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法国、英国和波兰著名作家的作品,这为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康拉德8岁和12岁时,他的母亲和父亲分别因肺结核病去世,后由舅舅抚养。1874年10月13日,他前往法国马赛学习航海,后在英国商船上担任水手、船长,在海上生活达20年,曾到过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地,这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素材源泉。1886年,康拉德加入英国国籍。
1889年,他开始文学创作,一生共写了14部长篇小说、28篇短篇小说和两篇回忆录。他的作品根据题材可分为航海小说、丛林小说和社会政治小说。他的航海小说出色地传达了海洋上狂风暴雨的气氛,以及水手们艰苦的航海生活和深刻细微的心理活动,代表作有《水仙号上的黑家伙》(The Nigger of the ‘Narcissus’(1897))、《台风》(Typhoon (1902) )、《青春》(Youth(1902))、《阴影线》(The Shadow Line (1917))等。他的丛林小说大部分都是由一个叫马洛的人叙述的,以《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 (1899) )、《吉姆爷》(Lord Jim (1900))为代表,探讨道德与人的灵魂问题,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他的社会政治小说《诺斯特罗莫》(Nostromo (1904) )、《密探》(The Secret Agent (1907) )、《罗曼亲王》( Prince Roman (1911) )及《在西方的眼睛下》(Under Western Eyes (1911))等,表现了他对殖民主义的憎恶。康拉德是英国现代小说的先行者之一,他的创作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擅长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行文流畅,有时略带嘲讽。他曾说他要用文字使读者听到、感觉到、更重要得是看到他所表达的东西。读者将因此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鼓舞、安慰、恐惧、陶醉等,还将看到真理之所在。康拉德把福楼拜和莫泊桑的现实主义手法引入英国小说,并从英国小说那里继承了探索道德问题的传统。他的散文也写得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康拉德在英国文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里维斯在其论著《伟大的传统》中,把康拉德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五大作家之一,著名哲学家罗素对他高度赞赏道:“强烈而热情的高贵风格照亮我的心,像从井底看到的明星一样。”近一个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受到全世界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其中一些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编译康拉德系列作品中的代表作,其中包括《黑暗的心》(与《罗曼亲王》《青春》《台风》集结成一本书)、《吉姆爷》和《阴影线》,并采用中文导读英文版的形式出版。在中文导读中,我们尽力使其贴近原作的精髓,也尽可能保留原作的故事主线。我们希望能够编出为当代中国读者所喜爱的经典读本。读者在阅读英文故事之前,可以先阅读中文导读内容,这样有利于了解故事背景,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我们相信,该经典著作的引进对加强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书是名著双语读物·中文导读+英文原版系列丛书中的一种,编写本系列丛书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准备参加英语国家留学考试的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对于留学考试,无论是SSAT、SAT还是TOEFL、GRE,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了解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而阅读西方原版名著是了解这些知识*重要的手段之一。
本书的英文部分选自原著。原著有些词汇是老式的写法,现在的英汉词典大多已不再收录。为了忠实于原著,本次出版时以不修改为宜。望读者阅读时留意。
本书中文导读内容由纪飞编写。参加本书故事素材搜集整理及编译工作的还有赵雪、刘乃亚、蔡红昌、王卉媛、陈起永、熊红华、熊建国、程来川、徐平国、龚桂平、付泽新、熊志勇、胡贝贝、李军、宋婷、张灵羚、张玉瑶、付建平、汪疆玮、乔暘等。限于我们的科学、人文素养及英语水平,书中难免会有不当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青 春
Youth
在英国,人与海洋的关系十分密切,大多数人都在海上工作或游玩过。几位朋友围坐在餐桌旁聊天,他们都曾经在船上工作过,对大海上的生活有相似的情结。马洛(Marlow)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他开始为朋友们讲述他*次在东方海洋上航行时发生的事情。
那是二十二年前,马洛才二十岁,在一艘向东方航行的帆船“朱迪亚”(Judea)号上担任二副。这艘船很古老,被弃置过很长时间,船身遍布锈迹和污垢;它的船尾印着这样的字样:“拼死一搏”(Do or Die)——这艘船的沧桑和这行题字让年轻的马洛感受到了某种浪漫色彩。朱迪亚号的船长名叫约翰·彼尔德(John Beard),是一位矮小驼背、六十岁左右的老人;大副叫马翁(Mahon),也是个老头;还有一位领航员名叫杰米(Jermyn),对马洛很不信任。
朱迪亚号此次航行计划自伦敦出发,中途在北方的一个港口装载煤,随后驶往曼谷。在前往港口装煤的途中,他们遇到了八级大风。等风过后,他们只好将因颠簸而甩偏的压舱沙石用铲子铲回原位。就这样,他们经过很大的波折、花了十六天才到达码头,并且错过了装货时间,不得不等待一个月再出发。彼尔德船长的夫人前来探望丈夫,她对马洛很亲切。就在出发前夕,又发生了一起撞船事故,一艘汽船撞上了朱迪亚号(船长为了安置夫人甚至意外地困在小艇上漂走很远)。这导致他们不得不又耽误了三个星期才出发。
他们随后的一路上,遇到了更多、更危急的险情。首先,在他们出发不久,便又遇到了几天几夜的八级大风,船体不断因为大风和水浪而损坏,开始漏水;而抽水泵这时又发生了故障,马洛和船员们不得不轮流拼命地摇动手柄抽水,防止船沉没。水手们的身体几乎一直浸在水中……然而马洛觉得,这一切虽然艰苦,却召唤着青春的力量和信念,是对他的考验和磨炼,唤起他热烈的激情,让他一边承受这艰苦,一边享受挑战与搏斗的喜悦。
某一天,马洛发现了一只漂来的平底锅,立刻意识到甲板室被冲垮了,便赶快叫大家赶到甲板室所在的地方,去营救留在那里的厨师亚伯拉 罕——其他船员都提前搬到了安全的地方,只有亚伯拉罕固执己见没有搬出来。亚伯拉罕被救出了,却因受到巨大打击而精神失常。马洛和其他船员将亚伯拉罕安置在较安全的地方,便马上回到水泵边,继续抽水。
之后的第二天,风暴便停止了。朱迪亚号已经破损得不成样子,水手们强烈要求返航,于是他们顶着逆风回到了法尔茅斯(Falmouth)。他们在法尔茅斯修船,随后招募了新的水手起航,却仍旧不得不半途折返,因为船的状况仍不乐观,依旧漏水,而水手们不愿在去往曼谷的一百五十天中每天都要拼命地抽水。就这样,朱迪亚号再一次重新招募船员却又因同样理由折返,总是无法出发去曼谷,一直耽搁了六个月。这艘船的遭遇传遍了整个英吉利海峡,马洛他们甚至经常受到法尔茅斯当地人的嘲弄,说他们永远无法到达曼谷。
终于有一天,他们得以彻底修好船出海。这一次,虽然海上风平浪静,但由于船十分老旧而货物又沉重,朱迪亚号走得十分缓慢。马洛在船上,对朱迪亚号的缓慢速度并未怀有抱怨之心,而是享受着青春时代特有的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等到他们终于进入印度洋,又过去了几个星期,平静被打破,险情再一次出现——
船舱下的货物(煤)竟然自燃起火了,在舱下闷烧着,释放出呛鼻的浓烟。他们试图用向船舱下灌水的方法灭火——于是,继之前拼命向船外抽水避免淹死之后,船员们又不得不拼命向船内灌水避免烧死。经过几天几夜的灭火行动,烟雾逐渐减退,并*终消失了。他们成功将货舱的火浇灭了,不过船上还是弥漫着煤烟的味道。年迈的船长与大副紧张地检查还有没有未发现的险情,而年轻的马洛却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心中充满了自豪。
灾难并没有就此停止。过了两天,轮到马洛在甲板值班,他靠在主甲板的木匠工作台抽烟,没想到船上发生了巨大的爆炸,甲板被炸毁,空气中漂浮的煤灰颗粒被点燃,马洛也被气流掀到了空中,毛发被烧掉了不少,脸上也受了伤。不过幸运的是,船上的人们虽然多多少少有些受伤,但并没有任何人死亡。船长也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爆炸震惊了。然而即使如此,船长*的念头仍是将破损严重的船驶回航道,向曼谷进发。
水手们虽然受了伤,但人人都在认真尽力地工作,纠正船的航向。马洛觉得,这种优秀的品质,是海上生活赋予他们的。他们的船已经破烂不堪,舱下的煤还在燃烧。马翁发现在朱迪亚号后方远处有一艘汽船,彼尔德船长让大家升起两面旗子,用旗语向那艘汽船示意,表示这条船亟需救援。汽船马上向这边行驶,用旗语表示正在前来救援。半小时后,汽船停在了朱迪亚号边上。这艘汽船是“索莫维尔号”(Sommerville),船上载着邮包。索莫维尔号的船员试图劝说彼尔德船长他们放弃这艘船,由于彼尔德船长仍旧坚持要乘坐朱迪亚号去曼谷,*后,船长纳什(Nash)答应拖带朱迪亚号到中途可以灭火的地方。
拖行途中,马翁下令收帆,水手们毫无怨言地爬上摇摇欲坠的桅杆,整整齐齐地卷起风帆——马洛为他们的这种行为而感叹。船上的水手们只是临时凑成的团队,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也没有服从命令的意识,但一路上却总是能齐心协力地战胜困难。马洛认为这取决于一种内在的品质,潜藏在民族特性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