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中华传统文化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中华传统文化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强盛一时,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地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中华传统文化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绝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思想知识体系,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构建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现代人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已迫在眉睫。
本套“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的问世,也正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
这套丛书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尽量把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解读和点评,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并饶有趣味,能古今结合并学以致用。虽然整套书尚存瑕疵,但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怀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和治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来完成该丛书的。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前 言
明朝立国以后,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俗话本以及文言小说在继承宋元话本和文言小说传统的基础上,又推陈出新,并开始大量涌现,这也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明代出版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不仅涌现出大批供文化水平很低的市民欣赏的俗文学,比如《三国演义》《忠义水浒全传》等,同时还涌现出一批供文人士大夫消遣的较“雅”的东西,比如一些文言的笔记文学,而明代著名学者、以通俗文学创作著称于世的冯梦龙所选编的《智囊》,就属于较“雅”的笔记体文学。
我们知道,在古代,人们常用“智囊”一词形容足智多谋的俊杰人物。比如,战国时期的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西汉时期的晁错,足智多谋,颈下又生有一个赘生物(可能是肉瘤),好像袋子一样,因此汉景帝称他为“智囊”。《智囊》的书名正是撷取此意。
《智囊》一书,初编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此时冯梦龙已届天命之年,还在各地以做馆塾先生过活,兼为书商编书以解无米之忧。此时也是奸党魏忠贤在朝中掌权、特务机关东厂大兴冤狱之际,冯氏编纂这部政治色彩极浓、并且许多篇章直斥阉党乱政的类书,不能不令人对冯氏的胆识表示敬佩。该书初编成以后,又经冯氏数次增补,重刊时改名为《智囊补》,其他刊本也称《智囊全集》《增智囊补》或《增广智囊补》等,内容实则均与《智囊补》无异。
《智囊》全书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10部28卷,共收录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其中,上智部、明智部、察智部,收录历代政治智慧故事;胆智部、术智部、捷智部,收录历代官吏处理政务的智慧故事;语智部收录历代辩才的智慧故事;兵智部收录历代军事将领的智慧故事;闺智部收录历代女子的智慧故事;杂智部收录历代骗术或狡黠小技之类的故事。
这些故事,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巧机智。比如,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盖世胆量,于谦处理复杂事务的游刃有余,王羲之的灵活机智,东方朔的诙谐机智,红拂女的慧眼识人,凡夫俗子的狡黠,无不收罗其中。其资料来源几乎涵盖了明代以前的正史、笔记、野史,其中大部分故事信而有征、查而有据,这就于无形之中增加了故事的说服力。
《智囊》曾是毛泽东晚年最喜爱的笔记体藏书之一。他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所涉及的部分军事、政治、经济内容做了许多精彩的点评,其中对围点打援、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弱势之敌等军事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智囊》成书以后,延及清朝初年,已成为一部相当流行的图书,此后历代出版家多有翻刻。近代以来的诸多版本中,当以民国出版家郑振铎先生收藏的版本最为精到。
《智囊精粹》一书,选录了历代版本中广为流传、富含哲理与智慧的篇章加以注译,不论是经邦治国的智慧,还是全身持家的智慧,都有所撷取。总之,作为一般读者,常读此书,以丰富阅历和见闻,历练谋略和胆识。
萧何弃财取书 任氏舍金藏粟
【原文】
沛公①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②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宣曲任氏,其先为督道仓吏③。秦之败也,豪杰④争取金玉,任氏独窖仓粟。楚汉相距荥阳,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
【注释】
①沛公:即汉高宗刘邦。刘邦秦末起事于沛县,杀沛县令,自立为沛公。②何:萧何,秦末为沛县主史掾,后从刘邦起义,汉立,以功第一封侯。③督道仓吏:督道为秦时官府名称,专负责督催四方诸道租赋者,设仓贮粮,而有仓吏主之。④豪杰:古时以才过百人曰豪,过千人曰杰。此指拥有一定武装或势力的人。
【译文】
沛公刘邦攻下咸阳城后,他的部将们都争着跑到秦国府库中去瓜分金银财宝,只有萧何去收集秦丞相、御史留下的法律、典章、文书、档案,并妥善收藏好。后来刘邦之所以能全面了解全国的险要关塞、人口的多少、势力的强弱、人民的疾苦,都是得益于萧何所收集的秦朝图书典籍。
秦汉时期陕西宣曲任氏的祖先是看管仓库的官吏。秦朝兵败后,豪强之人都争着夺取金玉珍宝,只有任氏一家储存了许多粮食。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相争于荥阳一带,老百姓无法耕种,一石米价涨至一万钱,豪强们的金玉珍宝又都归任氏所有。
【梦龙评】
二人之智无大小,易地则皆然也。又蜀卓氏,其先赵人,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之蜀,夫妻推辇行。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陋薄,吾闻氓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作布,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即铁山鼓铸,运筹贸易,富至敌国。其识亦有过人者。
【评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我们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得失,要有远见。远见,就是目光为常人所不及,睿智为常人所不及,冷静为常人所不及。远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没有远见必犯错误。
张飞以礼教马超
【原文】
先主①一见马超,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②无上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③。关羽怒,请杀之,先主不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诸将,羽、飞并挟刃立直④。超入顾坐席,不见羽、飞座;见其直也,乃大惊。自后乃尊事⑤先主。
【注释】
①先主:三国时蜀汉创建者昭烈帝刘备,史称为先主。②阔略:形容人豪放阔达,粗疏不谨。③字:字讳,这里指刘备的字。④直:值班,值勤。⑤尊事:即尊敬的对待。
【译文】
刘备初见到马超,就任命他为平西将军,封为都亭侯。马超见刘备对他待遇优厚,就疏忽了君臣之礼,和刘备讲话常常直呼其字讳。关羽对此很生气,请求刘备杀掉马超,刘备没有同意。张飞见此说道:“既然如此,咱们就做个榜样,让他知道应当遵守礼法。”第二天,刘备召集全体部将,关羽、张飞带着刀站在刘备身边。马超入席后向两边看了看,不见关羽、张飞在座席上,后来才见他俩侍立刘备身旁,不禁大吃一惊。从此以后,马超对刘备分外
恭敬。
【梦龙评】
释严颜,诲马超,都是细心作用。后世目飞为粗人,大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