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侠,1928年生于天津,自幼在父亲赵小楼严厉督导下奠定从艺基础,后师从荀慧生、诸茹香等名家。6岁登台,16岁开始挑班演出,后在荀派艺术的基础上创作了《红梅阁》、《白蛇传》和《沙家浜》等剧目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唱腔广为流传,表演细腻生动,尤其是在吐字行腔中进行大胆变革,被周恩来总理和广大观众称为“赵派”。1960年,她率团并入北京京剧团,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并列五大头牌主演。为目前硕果仅存的京剧流派艺术创始人之一。《自成一派 赵燕侠》作者在广泛搜集材料和多次对传主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图文并茂记述了赵燕侠不平凡的人生,探讨了赵派艺术的奥秘。
性格刚烈,经历坎坷,戏路宽广,唱腔独特,做戏细腻洒脱,表演形神兼备,敢于改革,勇于创新,这就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的写照。她出身梨园世家,经历苦难童年,自幼勤学苦练,年少即成大名。具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她在从艺道路上曾几起几落,其中不乏令人悲叹、引人深思的精彩故事。《自成一派 赵燕侠》作者在广泛搜集材料和多次对传主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图文并茂记述了赵燕侠不平凡的人生,探讨了赵派艺术的奥秘,并结合传主进行了许多极富使命感和启发性的深度思考。
为燕侠大姐喝彩
谭元寿
得知宝堂为我心目中最崇敬的老团长赵燕侠写书立传,非同寻常,意义深远,我由衷地为这本传记喝彩。
我与燕侠大姐是同年,都是1928年生人,但是她比我年长几个月,所以我尊称她燕侠大姐。我们都是少年立志,艰苦学艺,当时讲究“打戏”,为了学艺我们都挨过无数的打。我是在富连成科班坐科挨打,因为科班的主办者多是我家的亲戚,受到格外的“照顾”,我挨打比一般的同学多一倍。燕侠大姐是家学,由他父亲赵小楼亲授,挨打更多、更狠。恐怕在京剧界无人不知“赵燕侠是她父亲赵小楼打出来的”。挨打,谁都不愿意,但是当自己在舞台上受到观众欢迎的时候,谁都知道这都是当年老师“打戏”的结果,谁都知道学习京剧不挨打,不下狠心是学不出来的。所以当燕侠大姐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在艺术道路上才刚刚起步。
80年前,我和燕侠大姐第一次登台演出都是扮演娃娃生,她是在毛韵柯、毛剑秋父女主演的《三娘教子》中扮演薛倚哥,我是在父亲和王少卿与程砚秋合演的《汾河湾》中扮演薛丁山。后来在汉口她也给我父亲配演过许多娃娃生的戏。当然,由于她自己的勤学苦练和她父亲的苦心孤诣,她成名甚早,在她很年轻的时候,艺术造诣已经很高了。在20世纪50年代,她已经进入了艺术的黄金时代,排演了许多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戏,同时为扩大京剧的演出市场,她经过千辛万苦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吐字发声法,使许多不喜欢京剧,听不懂京剧的观众开始成了戏迷。“赵派”之誉,有口皆碑。
1960年,她刚到而立之年,就开始与花甲之年的马连良先生和张君秋二哥、裘盛戎表兄以及我的父亲谭富英一起作为五大团长,领导着我们的北京京剧团,开创了京剧历史的辉煌年代。
总序
序一 为燕侠大姐喝彩
序二 在庆贺艺术大师赵燕侠舞台
生活八十年大会上的发言
从第九座铜像说起
一 梨园世家
二 苦难童年
三 南下求生
四 小试锋芒
五 打出真功
六 七龄红童
七 历经抗战
八 厦门试飞
九 上海练剑
十 进京深造
十一 正式登台
十二 被迫改名
十三 燕鸣春晓
十四 徐州受挫
十五 后来居上
十六 玉堂春红
十七 扬州奇遇
十八 二次遭劫
十九 喜得知音
二十 出苟入赵
二十一 五大头牌
二十二 过年反串
二十三 新戏迭出
二十四 港澳之行
二十五 “白蛇”出新
二十六 初识江青
二十七 “芦荡”博弈
二十八 遭遇江青
二十九 毛衣事件
三十 江青点名
三十一 赵燕侠骨
三十二 二次解放
三十三 求索艺珠
三十四 征服美国
三十五 改革先锋
三十六 雏燕展翅
代跋:我也有今天!——记“庆贺赵燕侠舞台生活80周年活动”
再版后记
《自成一派 赵燕侠》:
一 梨园世家 梨园世家女,苦练艺超群。
义侠十三妹,冤狱玉堂春。
此身无媚骨,不屑伍奸嚣。
塑造阿庆嫂,京剧天地新。
这首诗,是当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也是赵燕侠的戏迷之一陆定一,应赵燕侠之邀所写的一篇文章的结尾。虽不能概括赵燕侠的方方面面,却也显示出她的艺品与艺德。让我们就以陆定一这首诗为引线来回顾赵燕侠那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吧。
因时间久远,我们不可能准确、详细地描述一位耄耋老人诞生时的情景。根据赵燕侠本人的记忆,以及有关的文字记录,她生于1928年2月10日,祖籍是河北省武清县曹子里乡大三庄,至今这曹子里乡依然是武清县的重镇。但是她的出生地点却在天津卫的沈家台。如今,天津市已经不属于河北省,而位于天津西北部的武清县也已经划入天津市管辖,所以赵燕侠应该算是天津人。至于“赵燕侠”这三个字,却是1944年她在北京(当时称为北平市)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十三妹》时,由她的七姑妈给起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