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冬皇 孟小冬》简直可以说是半部民国京剧史。作者对民国时期京剧各派艺术及诸多名伶的了解,简直如数家珍。尤其是书中所述北京的种种风俗习惯,梨园大师们的个性、癖好、交游,以及各种事件发生的地点、街道和各人先后的住处等等,真是历历如绘。《梨园冬皇 孟小冬》围绕着京居名伶孟小冬延伸出来,自然的叙述水到渠成,使孟小冬这一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读者的心中。
《梨园冬皇 孟小冬》是一本系统的孟小冬传记。作者许锦文集大陆及港台等地的大量资料,详尽介绍了孟氏成名前后的人生经历、从艺道路,以及她与梅兰芳、杜月笙之间的恋情、恩怨与婚变。自孟小冬诞生直至辞世,七十年间的各段生活时期均有记述,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出梨园冬皇曲折而极富传奇的一生。
一
在宇宙的浩瀚星空中,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无疑是最有灵性的星球之一。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其源远流长的创造与发展变化的历史,主要由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所代表,由各色各样的奋斗历程所体现。
在美丽地球的东方世界,在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大家们,一向以对各式各类人物事迹的记述与描摹作为己任。我国的人物传记体裁丰富多样,大致可以分为纪传(皇家大事记)、文传(文学化传记)、史传(历史家所写人物传记)、志传(各地方志中所记载的本地人物传记)这四大类别。四类传记彼此发明,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传记文化的多元谱系。
从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专业化分工,到《左传》、《国语》、《战国策》式的整体氛围感的描述,最后由司马迁振臂一呼,以人物传记体为中心的《史记》横空出世。《史记》记载了地球东方的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华夏历史。概述历代帝王本末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兴废的三十世家,描摹重大历史人物的七十列传,使之成为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总序
一 冬皇出世
二 梨园世家
三 童年时代
四 拜师学艺
五 初登氍毹
六 无锡挑帘
七 梅开二度
八 三莅无锡
九 加盟大世界
十 登上共舞台
十一 汉口之行
十二 搭白玉昆班
十三 献艺泉城
十四 北闯津门
十五 名震京城
十六 定居北京
十七 不速之客
十八 梅孟对戏
十九 孟梅结合
二十 金屋深藏
二十一 命案始末
(一)捧角种种
(二)捧孟青年
(三)意在绑梅
(四)突出手枪
(五)强索五万
(六)一幕喜剧
(七)惨剧发生
(八)布告全文
(九)呜呼汉举
二十二 梅孟仳离
(一)逐渐淡化
(二)擅离“金屋”
(三)赴美之争
(四)戴孝风波
(五)劳燕分飞
二十三 大亨斡旋
二十四 皈依佛门
二十五 紧要启事
二十六 重返舞台
二十七 义母人家
二十八 三美剪彩
二十九 立雪余门
三十 姐妹伴学
三十一 继续深造
三十二 师徒永诀
三十三 杜寿义演
三十四 广陵绝唱
三十五 “冬皇”由来
三十六 随杜迁港
三十七 补行婚礼
三十八 在港授徒
三十九 孟小冬与张大千
四十 总理重托
四十一 十年台北
四十二 七十寿终
附录一 冬皇遗音
附录二 师承与弟子
附录三 孟小冬年谱
附录四 同时代人物年代对照
跋一 钮骠
跋二 冯其庸
后记
新版补记
《梨园冬皇 孟小冬》:
三 童年时代 孟小冬生长在这样一个梨园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近水楼台,整天被包围在“戏”中。她四岁时,父亲和几位伯父都搭麒麟童班,在顾竹轩开设的新新舞台演出。父亲早晨出去喊嗓练功,就牵着她的小手一起出门,好在练功地点离家不过半里路,五分钟就能走到。具体位置在今天大境路人民路口,这是当时唯一保存下来的一段较完好的旧上海老城厢古城墙,此城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其规模沿现在中华路、人民路环城,周长9华里,墙高2丈4(约8米)。上海在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批准建县,经过漫长的261年才建造城墙。筑城的原因是,在明嘉靖三十二年,中国沿海倭患严重,仅当年上半年倭寇就三次袭扰上海县城。因此三个月内即将城墙突击建成。从此,将城墙内外地区统称为“城厢”。这段遗留下来的古城墙,长约50米,高约5米,厚约3米。台阶拾级而上,为一长方形平台,约半个篮球场大小的面积,边上还有座不大的大境庙,庙门前有块空地,居住在附近的一些伶人,每天一大早都聚集于此练功,有打拳压腿,有舞枪弄棒,也有“阿、衣”喊个不停。还有干唱的:“孤王,酒醉……”“父哇子们……”显得热闹非凡。不过,最使小冬看得出奇的,是两个比她稍大的小男孩,双手撑地头朝下,双脚甩在城墙垛上,纹丝不动。父亲告诉她,他们是在“拿大顶”(又称墙顶)!转而问小冬:“你也想学吗?”“想!”小丫头点了点头脱口而答。那时她虽听不懂什么叫“拿大顶”,只觉好玩,怎么用两只手也能走路呢!自那以后,孟小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顾不上妈妈替她梳小辫子,就急得要往外跑。从此,孟小冬从“拿大顶”开始学起,走上了一条既曲折漫长、布满荆棘,又酸甜苦辣、坎坷艰辛的戏曲人生之路。